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想过的日子 | 必要的心态之超越自卑(二)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何劲湧老师

我发现自卑的时候,我和大家分享,就我刚才说的这些,有很多我们认为自己不具备条件的这些人,他们一样很自卑。就是你把这个信号传递给他,你把格物的功课教给他的时候,你发现他们也在积极地用这些东西来处理他们内在的情绪。每个人都一样,不是说他们就没有。

然后在这个过程里头,我就想起佛陀说的那一句话了。佛陀出生的时候,指着天指着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不是那个“我”,不是那个“私”。有一个“私”,你就一定会自卑。

何劲波老师

不是那个“小我”。

何劲湧老师

不是那个自私的私,不是那个小我。有一个自私的我,有一个私我、小我,就一定会自卑。

所以这一条路就是在超越自卑。疫情期间,因为见不着面,在群里分享,我还写了这么长一段关于自卑的阐述。

何劲波老师

那要不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何劲湧老师

要,做过准备的,昨天专门把这一段找出来了。这一段何老师发到他的朋友圈里了,我自己没有留,因为把群内容删掉了,这一段是昨天从何老师的朋友圈里找到的。

疫情期间,四月份,我说硬过的时候,就是何老师和我讲硬过的时候(自卑)还在,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自卑感”是个啥东西了。

【灯语|20220503】自卑感人人都有,时时刻刻都在,真正地跨过自卑这座山,就是圣贤!所以不需要为有自卑感而感到自卑!

自卑和恐惧是一体的,自卑就会恐惧,就会有一个“不允许”,就会有一个有求的心。有求就是自卑,求财、求色、求名、求利、求关注、求认可、想证明、讨好或者傲慢,贪婪愤怒,有求皆苦。直至求法,求道、求开悟、求见性,所以最后“法尚应舍”。

自卑的对面是自信,信自己,信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本自具足,所以“无求”就是它,真正的自己能生万法,所以“无法”就是它。

真正的自己“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见了就真信了。要见,就需要熏修,信古圣先贤的教诲,听从大善知识的指引,做功课(这个求、这个法,一开始必须得有)。信心起来,一切都被允许,一切里包括自卑,包括有求,包括恐惧,包括允许“允许”和允许“不允许”,不再向外逐求。这时候真正的体验开始了,原来这种感觉就是自卑啊,这就是恐惧啊,这就是匮乏的感觉啊,它是这样的,它是那样的……

太奇妙了,太好玩了,感恩生命的体验!感恩我体验到自卑!何老师常说“像享受快乐一样享受痛苦。”“全然的接受和体验它,没有一丝抗拒。”“拥抱它和它在一起。”更开心的是,当我们开始诚实地照见并拥抱它的时候(这就是格物),它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它就开始消融瓦解,最后无影无踪。因为本体里只有“爱”,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它。

没有了自卑感,生命就是一场游戏,安心体验。

——录自 何劲湧语

2020.3.10

我是这样写的:“自卑感人人都有,时时刻刻都在,真正的跨过自卑这座山,就是圣贤!”其实我们迈过去的就是这个不配得感、匮乏感。回到啥?回到那个圆满自在的我,真正的把所有的匮乏度过去了。

我们说“贪、嗔、痴”叫三毒。怎么来的?背后就是恐惧感,背后就是自卑感。有了,不满足;没有了,还想要,时刻在抓取,这就是那个“贪”。而且“贪”和“嗔”是无始劫养成的习气,一直认为自己不是那个圆满的。

所以何老师在课上分享的时候,一直跟我们强调啥?强调知见——本来就是。当然,这个强调并不是说是启明灯创造的,是所有的古圣先贤都在给我们讲这个东西。儒家也讲,道家也讲,中国传统文化就跟你讲这个,说你本来就是具足的,你是一个完美的。我们随着经典的深入,体验的深入,你会认识到这一刻。

抓取不着,你就生气了,你就嫉妒、嗔恨、抱怨:为啥是这样子?为啥是那样子?凭啥是他?那个恨心就起来了,杀心就起来了。“我要怎么怎么样”,你就采取行动了。然后又搞不明白,搞不清楚,不愿意回过来观照自己,那就是个“痴”,那就是个迷惑。三毒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有我罪即生”,“我”是啥?“我”就是自卑感。所以真正跨过这座山就叫圣贤。

“所以不需要为有自卑而感到自卑,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功课。”人人都有一个自卑,我们不需要为这个东西感到自卑。为啥不需要?讲故事的时候,说优婆离是佛家十大弟子里的禅坐第一,他是个剃头匠,他是最低贱的人种。

有一天要去给佛陀剃头,他紧张极了,自卑啊。他们在这个种姓制度里,可能大家都有了解,都不能拿眼睛看人家,看人家都是违法的,踩住人家的影子都不行。低民、贱民,就贱到那个地方。

他要去给尊贵的佛陀——太子,觉悟者!他要去给他剃头,他紧张极了。紧张得实在受不了,就叫他妈妈陪着他去剃头。但是他在剃头的过程里头中,从初禅到四禅,全部体验到了。

所以不需要为自卑而感到自卑,我们提起观照来的时候,它就是我们最该收回来的力量。

后面接着写,“自卑和恐惧是一体的,自卑就会恐惧。”其实它就是一回事,因为自卑、因为恐惧,“就会有一个不允许”,有一个不配得,有一个不允许,有一个不敢。

“就会有一个有求的心。”这个时候就开始抓取了。因为我有一个不允许,我有一个恐惧,我就希望得到一个依止。

“抓住哪一个呀?”一开始的时候是抓物质,各种各样能抓到的,财呀、物呀、名呀、色呀,就开始抓取了。到了后期会抓啥?抓方式方法。

所以在这儿我就接着就写了,“'有求’就是自卑,求财、求色、求名、求利、求关注、求认可,想证明、讨好或者傲慢。”“讨好”,讨好别人,讨好型人格。或者是傲慢,我很了不起,走哪我针锋相对,你一句话过来,我立马拿出很多技术、技巧,甚至更多的辩论方式、谈判的方式。当然,谈判和这个又不太有关系,但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

“贪婪愤怒,有求皆苦。”你情绪起来的时候,真的就是苦恼呀!太苦恼了。“自卑”两个字就在身体里面“呲溜呲溜”地窜。

“直至我们走上修行的道路,要求法、求道、求开悟、求见性,所以最后'法尚应舍’。”最后《心经》上讲啥?“无智亦无得。”这个时候要求呀,求这个法是应该的,你没有求这个法,就找不见活出来的路。这个愿一定要发的,这个志一定要立的,否则的话不可能走出来,那就随波逐流好了。

然后接着说,“自卑的对面,就是自信。”信啥了?首先信自己。我后面写,“信真正的自己。”后面在读到藕溢大师的“六信”的时候,我发现祖师跟我们讲的是一样的东西。信啥?信自己。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个信。

信真正的自己是什么?信的那个叫啥?叫无忧无虑的自己,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正与么时的自己,信的是这个。所以清净的这一条路,回过来认识自己,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

因为啥?“因为真正的自己本自具足。”你发现它不会因为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不会因为有钱没钱发生变化,不会因为焦虑恐惧发生变化。你真的能体验到,那个真的是你,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真正的自己本自具足,所以'无求’就是它。”都说“放下、放下,放下就是。”放下的是啥?放下的就是恐惧感和自卑感。

怎么能放下它?通过格物、通过观照、通过我们不停地觉照,依止的觉照,获得待在这个地方的力量——定力。智慧的力量,定的力量,获得这个。所以“无求”就是它。

“真正的自己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心生的。

说到这个“心生”,我再简单地说一下。以前诸位老师说三藏十二部。我们读了那么多经典,那么多知识,你说它在哪儿装的?你说在脑子里装的。那脑子又是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在这个关系里头可以体会体会。

“真正的自己能生万法,所以'无法’就是它。”如果有一个东西叫“万有”,这个“万有”就是个“空”,“万有”就是不执一个的东西就叫“万有”。

“真正的自己'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不是眼睛看见的,是智慧知道的。当然,这句话是古圣先贤告我们的,所以加了个引号。

“见了就真信了。”其实是刚刚搞明白那会儿,可兴奋了,在群里头,何老师和王老师组织了大家,因为见不了着面,会谈一些学习体会的分享。我每天可认真了,那天也是说关于自卑了,所以就写了这么长一段。

“见了就真信了,要见,就需要熏修。”“熏修”就是不停地在这个里头浸泡着。要不然你看这段时间忙,好长时间没见了,我就觉得快跑了,赶紧回来。

“信古圣先贤的教诲。”为啥要信古圣先贤的教诲?人家是走过的路,人家把这条路趟出来了,在这条路上获得的收获,获得的成果,最终能达到的这种自在的感受,人家告给我们了。你就照着这个方法走,你就能成。所以要信古圣先贤的教诲。

“听从大善知识的指引。”《坛经》上讲得很清楚,“大善知识”就是能直指我们心性的,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觉悟的。

“做功课(这个求、这个法,一开始必须得有)。”刚才我已经说过了,要是这个也没有,也许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碰得着。

“信心起来,一切被允许,一切里边包括自卑,包括有求、包括恐惧。”如果说被允许了,那所有的状态……

那个时候是理解上的解悟,不是最后体证到的证悟,它是有区别的。理解的就是我们知道,古圣先贤、大善知识说的OK,说得太明白了,我有一些感觉,我要朝这个走了。体证到的就是说我们活成那个样子了,自证境界,就是你证得了。

“包括'允许’和'不允许’。”这个东西你允许也好,不允许也好,都在这个里边。它都是内容,不是主体,不是那个不变的“我”。

如果到这个程度,“不再向外逐求,这时候真正的体验开始了。”因为啥?你只剩下体验本身了。你不再对体验着的内容再给它加恐惧。用佛家的话叫“憎爱二性”,两个,讨厌、喜欢没有了,“我执”就干掉了。

“原来这种感觉就是自卑啊,这就是恐惧啊,这就是匮乏啊,它是这样的,它是那样的……”我们开始真正地观察真正的自己、内在的自己了。

有时候,格物的时候会感到很恐惧。我们在格物的时候,比方说此时此刻在安全的环境下,其实这个情绪它伤害不了我,只是我们对这个情绪的恐惧。身体里的化学反应,我们对这个化学反应产生了极大的抗拒感,你会觉得它会给你带来伤害。

但是当你开始逐步逐步地加强我们内在的心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真的对你无可奈何。我不理你,只是一个“不动”而已,觉而不动,“知道着,只是知道着”,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感谢这些体验的。

我听有一些故事,说“天人”,就是天上的神仙,神仙没有苦恼,没有烦恼。但是没有烦恼的时候,他的体验不能够完整得充分,他要想成就圆满的幸福感时,他会跟大菩萨讲:“菩萨,求求您了,能不能帮个忙,让我去人间体会一番。让我体会体会人间的烦恼。”

就和《青蛇》电影里头一样,小青就问白蛇:“姐姐,你那眼睛上是啥呀?”“一滴眼泪”。她体会不到悲伤,没有情感,体会不到情感。所以真正的能全然地体验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感到非常美妙的东西。所以何老师常说这段话:“像享受快乐一样享受痛苦。”

“全然地接受和体验它,没有一丝抗拒。”这是何老师说的。做格物的时候的那个表情就像泡在瓶子里一样,所以就做了那么一个表情包。

“拥抱它,和它在一起。”不是抗拒它,是干嘛?是你在观照它的同时,实际上它已经开始蔓延了。就是这个情绪在蔓延,这个感受在蔓延。但是你只是看着它,它释放出来以后就OK了。

“更开心的是,当我们开始诚实地照见并拥抱它的时候(这就是格物),它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它就开始消融瓦解,最后无影无踪。因为本体里只有'爱’。”因为我们真正的那个自己就叫“慈悲喜舍”,因为你是完全富足的。

为什么我们昨天聊“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因为它就是本来的那个样子,本来的那个样子就是一切都是OK的。所以他(何劲波老师)讲《达摩血脉论》的时候叫“无作之人。”

十月份(讲)《血脉论》,十月份《心经》结束的时候,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何老师在上面讲,底下掌声雷动,闹得跟歌星来了一样。“很多人以为感觉是喜怒哀乐,但是不好意思,感觉不是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是感觉里的内容。”这是原话。我就是这一段话,一下——“哦,哇塞!”

那才几月份,然后十二月底去杭州,《心经》分享了一半就说不下去了,鞠了个躬就下来了。芜湖有几位老师还在,应该都记得。上去说了几句,说了有二十分钟,都没说完,鞠了个躬就跑了。

2020年初就遇上疫情了,然后疫情在家里。就是这么简短的一段时间,我自己认为成长得特别快。所以真的,这就是格物,格物不复杂。

“它就变得没有那么可怕了。”这是它的功效。

“慢慢地瓦解,本体里只有'爱’。”因为一切都是这个东西,有一天我们会体验着那个的。就是一切都是,但是不是说要追求什么,坦坦然然的,平坦心。

尤其是看到六祖大师解《金刚经口诀》的时候,说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平坦心和智慧心。心里头逐渐逐渐地坦然了,智慧逐渐逐渐地升起,不再纠结了,跨过粗大的自卑感。

“没有了自卑感,生命就是一场游戏,安心体验。”这个游戏不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不是那个东西,是心安的,所以安心体验。

这是头一次分享这段话。自卑这一块,这是受益很大的一个地方,说这么多是自己觉得在这个地方真的是有成长。


根据2022年5月3日《想过的日子》直播课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

欢迎留言分享点击这里,说你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想过的日子 | 必要的心态之超越自卑(二)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