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大全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1、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2、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

  3、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4、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敝也。

  5、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之。

  6、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7、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8、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也不可急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皆不能溺我。

  9、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

  10、己不知,焉能断人是非?

  11、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1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13、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

  14、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15、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

  16、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懂,即贻百年之患。

  17、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18、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19、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20、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21、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22、人生凡事故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

  23、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24、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25、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26、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7、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诚至言也。

  28、为人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以此存心可也。

  29、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30、人以改过为贵,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大小,皆不当罪也。

  31、惟持善心,行合道理。

  32、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33、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34、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35、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36、凡爱人爱物,皆爱也。

  37、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38、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孔子云居易以矣。皆圣洁之大道,何足惧乎?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几其长也,亦无非常。

  39、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0、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41、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42、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4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44、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45、喜庆之辰,易心平气和,语言吉祥。

  46、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47、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48、《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人苟能有决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49、《荀子》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此二语简而要。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50、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51、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52、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53、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54、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5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56、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天下不广?

  57、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58、为学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59、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60、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

  61、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62、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63、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64、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65、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66、凡事暂时易,久则难。

  67、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68、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69、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70、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2

  1、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2、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3、不忍舍处方得书味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4、进德修业依于经史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5、为山九仞未可偏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6、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7、穷理求知行事得之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8、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9、尽其人事以听天命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

  10、学以养心亦可养身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11、神静心和心和形全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3

  说到古代知名的模范父亲,就不可不提到康熙皇帝。

  清朝康熙皇帝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治国六十年期间,为著名的「康乾盛世」奠定基础。他非常重视家教,其教子方法,透过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亲身见闻转述,连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也略知一二。据白晋回报,康熙皇帝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历代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的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其王者风范,也教育他们「十八般武艺」,诸如:通读经史、能吟诗作对、写得一手好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学习数学、骑射、游泳、各式兵器等。

  以康熙的后辈子孙来说,各个能文能武,尤其他之后的两位伟大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更为清朝立下两百多年的辉煌盛世。这些都归功于康熙皇帝展现出的身教、言教之道德风范。雍正皇帝即位后,感念其父(康熙皇帝)点滴家训,于是编《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其中共收录二百四十六条康熙教子家训,内容生动而具体的详述了康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种经验与处世之道。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见康熙皇帝引述诸子先贤之言,教诲子女:重视品德,严以律己,以诚敬待人接物,有仁爱之心。同时,要立志于道,「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读书以明理,躬身力行,在生活上崇尚俭朴。此外,治国者要以身作则,把人民之事放在首要等。

  以下,为介绍部分内容,值得吾辈细细思量,古人以传统文化中敬天信神、坚守道德良知、仁民爱物、明辨是非、与人为善、与万物和谐共存等理念,教育子女之道:

  心欲小而胆欲大

  【原文】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语译】凡是在无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以便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一样泰然自若,静定自己的思虑,那么,事情就会在迎刃而解中自然消失。古人说:「心要小而胆要大。」遇事都应该如此啊!

  身处世以恕存心

  【原文】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语译】一个人立身处世,当有宽容之心。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就应该生出欢喜心,看见别人有失意的事情,就应该生出怜悯心。这些实际上对自己大有好处。如果是嫉妒别人的成功,快意于别人的失败,那怎么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呢?徒然坏了自己的心术罢了。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保持这样的心态,上天一定会保佑的。

  自任其过大人之为

  【原文】训日: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语译】作为一个人我们谁能没有过失呢?只是人们有了过失,往往不愿意主动正视过失承担责任。我就不是这样的。平常和人闲谈,偶有因为遗忘而错怪他人,察觉之后,我一定会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说道:「这是我的过错啊!」正因为这样,有时候竟至于使人大为感动并且觉得不安起来。大凡能够主动正视过失承担责任的人,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

  好坏出自一念

  【原文】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语译】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祥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择善固之 始能日进

  【原文】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语译】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来说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没有失掉婴儿纯净良善之心的人。」这不是说从孩提一直到老死,品行高尚的人都遵从着良心,传播着良知,使用着良能,无时无刻的体现着天理吗?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任何法度」的境界,尚且说达到这种境界是在十五岁立志苦学、三十岁成家立业、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之后。

  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无知时就着手教育,八岁就进小学,十五岁就进大学,目的是为了纠正他们禀性、习气中偏邪的地方,防止他们被物质欲望所引诱,开启他们的聪明才智,保持他们的忠信,培养他们道德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求道之心,也是永无休止,甚至不知自己已经将步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之学的人,必须选择善良的、正确的,并且加以坚持不再改变,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每天都有进步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大全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