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知行合一为什么难以及如何破?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知行合一挺难的。

不用说所有的知与所有的行能够时时保持知行合一,就是最重要的知与最关键的行在最紧要的节点能够保持知行合一,就已经难上加难!

对这一点体会最深的估计就是老师或者热爱学习,分享的学习者。

这些人譬如我在分享理念的时候,估计是一套又一套,说得是头头是道,但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很可能就是眼高手低,根本做不到。这甚至让人怀疑所谓的知只是假知,而并非真知。如果自我感觉更良好的人,甚至怀疑所谓的知识是否本来就极其有限,属于悬在空中的知识,并不能付诸实践。

当然,这样的判断很让人悲观,也许也不是事实,但只是反映出了解一个理念或者知识,甚至不断重复,背诵一个理念或者知识,与在最需要使用这个理念或者知识的时候用好它们,其实并不完全相关。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是这样,又应该怎么办?

让我把问题说得更加清楚,我这里谈的知,是指人要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愤怒等情绪劫持,要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要进行无谓的口舌之争,尤其是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处,尤其需要克制,需要尊重,需要保持礼节上的周到。

至少在暴怒的时候,能够拉开距离,待彼此平静的时候再继续沟通。

或者如《再见爱人》的心理学专家沈弈斐老师所言:在现代社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可以选择在陌生人相处的时候,保持诚恳直接,不必伪装,不必委屈自己,但最好能够在家庭中学习表演好自己的角色,维护好亲密的关系,因为陌生人毕竟与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关系,他们也不会总惦记着自己,好感恶感有影响,但也有限,但亲人则不同,他们与自己关系的破裂,决裂,裂痕,对自己影响深远,自己也会很在意,即使不在意,其实在内心也有了创伤与遗憾!

总之,她说的是在亲人相处的过程中反而需要有专业的表演精神!演好父亲,儿子,丈夫或者母亲,女儿,妻子的角色。

上面是我理解的她的观点,有所发挥,她的原话的核心就是在家庭中需要演,在社会上反而不必那么在意。而我们许多人反而弄反了:在社会上彬彬有礼,在家庭中蛮横霸道,撒泼无理。

我们许多人这样表现的理由当然也很强大与明显:

家人总会理解,包容我们的;

在家人面前还端着,装着,不能袒露心扉,那活得多压抑无聊;

亲密的家人不正应该见识我们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并且给予我们谅解与支持吗?这不正是家是生命的港湾的含义吗?

这些都是我听过,了解过,分享过,也相信的道理,但在现实中的行动,我却做不到,而是会对家人不耐烦,不包容,甚至表现得毒舌,不尊重,充满了冲动,并且因此而后悔,而且有些后悔甚至难以弥补,甚至引起深深的后怕。

每件事当然都有每件事的前因后果,也许我甚至不能了解完全的前因后果,但是这种互动的模式却确实反复出现,让我深感困惑,受挫,并且感慨为什么知行合一如此之难?是否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骗人的幻想?

也许承认其是一个幻想,也可以让人压力没那么大;但也许犯错---反省---改正也是人生的正途。知行合一也许是一个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是正确的,并不应该犯错---沮丧---放弃。

当然,很可能这也是另一个无法知行合一的理念!

回到上面这个认识:

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少尤其在自己亲人面前

与常常的行动:

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在自己的亲人面前。

为什么在情绪控制上会产生这么强烈的知行上的冲突?

或者说为什么在我身上会产生这么强烈的冲突?

我想,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里说的本性,大概就是遗传得到的强约束的刺激---反应模式。

譬如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会逃避痛苦,会害怕危险,会挣扎求存......

人不能抵抗物理定律,没有人能拔着自己的头发飞到天上,没有人能够让时间倒流,没有人能瞬间移动......

但人又能利用电梯,利用回忆,文字,利用交通工具部分地达成上述不可能的目的。

对于控制情绪这件事,其实即使人无法控制其产生,但也有办法控制产生后采取的行动。或者人们相信能够控制这样的行动,这些方法包括认知疗法的ABC模型,包括正念观察---深呼吸,数数等等。其核心就是将掌控权从情绪脑转向理智脑。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一个解释,也就是某些人也许因为遗传,因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因为两者的共同影响等,使得其养成了一点就炸,或者容易在某些方面一点就炸的根深蒂固的习性。

这样的解释也很有力量,指导着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发挥影响力;如何理解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

譬如卡耐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点》

英文的副标题直译过来,就是如何赢得友谊与发挥影响,这本书给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

不要批评他人!

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哪怕最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犯,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坏蛋,而觉得自己的行为情有可原。

除了卡耐基这样说,我在任何教人沟通的书,都看到要先理解,共情,再有技巧地提出建议。

争论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事实的胜利!

事实的胜利是能够赢得对方的友谊,理解,能够对对方发挥影响,从而让想要干的事情更加顺利地进行与完成。而争论的胜利常常只是口头之争。

除非人们就是在进行这样的游戏,譬如辩论会,由旁观者来判定争论的胜负;

或者是一位演说家,社会活动人士或者竞选者,通过演说,煽动,批评,贬低对手来赢得支持,争取中间者,打击对立面,总之,这时候行动的开展已经不需要或者主要不在于争论的另一方,这时也许争论才有了些意义,因为争论已经成了斗争的手段,而斗争往往会无所不用其极。

而往往这时,也许最有力的斗争,也不需要争论,所谓咬人的狗不叫,所谓:

扯远了,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与自己争论的人关系恶劣到这样的程度,我们更多的想通过批评改变他们,让他们更加成熟,机敏,能够应对生活的挑战,譬如我们的孩子,但面对他们,往往批评并不是达成目标的好途径。

所以有所谓5:1原则,这应该被铭记在心,一句批评对关系的伤害需要五句表扬才能弥补,如果在意彼此的关系,也许就应该通过计算来了解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资格吧!

------------------------

另一本谈论情绪与理智关系的经典著作是《象与骑象人》

这本书的作用首先就是让我们端正认识,认识到对于人行动,影响力巨大的不是理智,而是情感。

我从另外的书籍中了解到从演化历史来看,理智脑对应的前额叶皮层这些大脑结构,大概只有200万年左右,而情绪脑对应的杏仁核等这些大脑结构,有了2亿年的演化历史。

所以有个不恰当的类比(不恰当之处在于将演化历史的长短与力量的大小划等号),就是认为理智脑与情绪脑的对决,就像婴儿与成年的对决。

婴儿哪里有力量反抗成年人?

理智哪里有力量反抗汹涌的情绪?

当然,这些习性当然不是像物理定律一样普遍永恒,难以更改。但确实可能高频出现,古往今来发生在许多人的身上,所以也被古今圣贤反复研究,告诫!

譬如孔老夫子所说的:

就认为脾气是否容易失控,与血气关系密切,像我这样正处中年,血气方刚,告诫这类人戒之在斗,而实际上很容易血气上涌,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

这种血气说,当然背后也有当事人无法良好地驾驭自己的身体,就像赛车手无法良好控制性能优越的赛车,既能够风驰电掣,也容易车毁人亡一样。

还令我想起樊登老师在一期解读中,提到的伟人与独裁者的区别。

伟人与独裁者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只不过前者大家普遍认为发挥了正向影响力,而后者则认为发挥了负面影响力。

前者的代表像林肯,甘地等,后者的代表像希特勒,墨索里尼等。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当时樊登老师所说的让我印象深刻,区别就在于:

我必须与我能够的顺序!

伟人的顺序是:

我必须......

我能够......

而独裁者的顺序是:

我能够......

我必须......

我觉得这个区分很有意思,很有深意,也可以将其用来分析是否能够掌控情绪的分析上来:

能够掌控情绪的人,其信念或者思考的方式是:

我必须维护好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亲人的关系;

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任由情绪掌控我,那么我很可能因此而伤害到他人,尤其是亲人,因为他们会更频繁地面对我,与我打交道;

我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进而通过自己的修炼,达成

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能够处理好与亲人,与他人的关系!

而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其信念或者观念的发展顺序是:

我能够在亲人面前发泄我的情绪,我有权利表达我的情绪, 我有权力要求他们承受我的情绪,谁叫他们是我的家人?

如果我充分发泄了我的情绪,那么我的愿望更能够满足,我在家中的话语权会更高,至少我的亲人会了解到我不是好惹的,会更加让着我,别烦我,按我的意愿办事。

我必须发泄我的情绪,这样我才能痛快,才会活得更舒适,更舒心,更心念畅达,更爽!

这是人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第二种解释:

其实人之所以不能控制情绪,是出于权力意志的需要,是因为可以从任意,过分的发泄情绪中获得好处与优势。

这个理论出自个人心理学之父阿德勒。

我最初是听万维钢老师解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了解到的。

讲了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

正在对儿子疾言厉色,好像已经被情绪掌控,无法自拔;

但接到了上级的电话,立马变了脸色,变色之快,变色龙望尘莫及!

由这样的经历与事例可以看出,人的情绪是否能够掌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看面对着谁。

面对儿子,面对亲人,有些人情绪就失控;

面对强权,面对上级,有些人情绪就稳定。

当然,不是说面对上级,面对领导就不应该情绪失控,而是说面对亲人,面对爱人,面对孩子,也应该情绪稳定。

完全不能掌控情绪的人,其实是疯子或者精神失常者,这是不足为训的。但以自己因为本性,所以不能控制情绪为自己的借口,却看人下菜碟,尤其是欺凌比自己弱小之辈,则更是反映出人性的卑劣以及背后权力意志的逻辑!

我个人觉得,最好还是记着鲁迅先生的教训: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那么,无论什么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狱里去。

----引自鲁迅 《忽然想到(七)》

/a/20220817A01ZLV00?refer=wx_hot

第三个难以掌控情绪的原因是因为融合:

我们很容易就与文字,语言,意象,感觉进行了融合,认为自己或者别人是其文字,语言,意象,感觉的人格化身。

所以面对看不惯的言论,不仅要批驳言论,而且希望将发表这样言论的人打倒在地。而不是想着理解对方为什么有这样的言论,是事实上的谬误,还是信念上的偏差,抑或只是另一种可被理解,可被参考的视角。

这种融合带来情绪的失控,我是从《幸福的陷阱》这本书了解到的。

融合的弊端在于视野受到限制,注意力被聚焦,而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复杂的全貌。

这样就容易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虽然一时痛快了,但就像闯进瓷器店的犀牛,就像不顾及投鼠忌器的捕鼠者,破坏带来的损失远高于收益!

打破融合常常与视角有关,所以有

被情绪所掌控的人就是当局者,那时他需要获胜,被演化带来的战斗基因所驱动,被谜米观念驱动的力量所融合,充满了战斗欲望,也充满了自欺与无谓的虚荣,妄想。

这就是我对于为什么在掌控情绪这件事情上,我以及许多人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原因。

那怎么办呢?

第一,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因为知道许多掌控情绪的道理而就成为了个中高手,反而因为一次次冲动,我意识到我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有意识的记录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分析其中的模式,了解自己,从而不被外界或情绪掌控;

简单而言,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我今天是否又被情绪掌控了?

我今天是否某些信念偏颇了?

我是否一直在做自己的观察者?

第二,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强化以上正确的观念,观察失控的迹象,及时抽身而出,意识到不要批评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要批评也要先准备好5:1的资格;或者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提高自己对不同情境下情绪掌控的能力,让自己对于自己的引爆点脱敏;

第三,训练正念的能力,做自己的观察者,不那么容易与自己的想法,意象,观念融合,而能够忍受不同的观念,哪怕觉得对方完全是说八,也能不动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知行合一为什么难以及如何破?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