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五音(风筝文化随笔七)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已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一般是指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和鼓这十种民族乐器。

中国绘画和传统年画里就有许多古代乐器的演奏场景的描述。

古乐器也是中国传统风筝制作中的运用的文韵题材。

在徐立先生的诸多风筝中,有不少创意独特的作品。现在请您欣赏徐立先生制作的一件拍子风筝。

五把月琴造型的风筝上书宫、商、角、徵、羽五个篆体字。这就是古代所指的五音。人们常说的“五音不分”的五音亦是出于此处。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命乐官伶伦研究音律。伶伦号洪崖,在豫章西山,采药炼丹,听鸟鸣,取竹管模拟鸟音,而作十二律吕,雄鸟的鸣叫有六个音,为律。雌鸟的鸣叫也有六个音,为吕。这就是六律六吕。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排在单数的为律,排在双数的为吕。再用三分损益法定出“宫商角徵羽”五音。这就是十二律和“宫、商、角、徵、羽”五音。

伶伦以三寸九分长的竹管为器,按高低不同的音调制成了十二根律管。只要伶伦根据十二律来演奏,成群的凤凰就会飞来,翩翩起舞,出现“凤凰来仪”的盛况。 

  黄帝对伶伦的工作非常满意,命他负责全国的音乐创作、演出和乐器制造。伶伦创制出十二律吕之后,和黄帝的另一位大臣荣将一起铸了十二口铜钟。这种钟和各种乐器配合,可以演奏许多乐曲。

洪崖先生在山中采药捣药时,需汲好水炼仙丹,为获好水,洪崖先生在山涧龙潭处凿了五口井洞。这就是“洪崖洞”及“洪崖丹井”的来历。现今在那山涧石壁上还有摩崖石刻多处,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康熙丙辰年(1676 年)笑堂白书刻的“洪崖”两个大字,虽经历了三百多年,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辨,南昌别称“洪都” “洪城” “洪州”,都源于“洪崖”。

位于河北遵化县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的五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桥两边安设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每块栏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如果顺着用木质敲击器敲击,会听到5种如金玉般的响声音阶,有的低沉浑厚,如钟鸣;有的清脆悠扬,仿佛是轻敲木鱼之状,悦耳动听。这五种声音就是我国古代声乐中的宫、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

“筝”zhēng,形声字。按乐器的发明时间排序,分别为琴、瑟、筝。 古琴最初只有五弦,发宫商角徵羽五音。古瑟的发声在低音区略空泛,高音区略显单薄,瑟的音色略显悲凉。筝的共鸣箱大,音色清亮明丽。时至今日古筝的流传度胜过琴、瑟,瑟已经少见。

“筝”字流传至今主要有两个词汇,古筝和风筝。东汉《释名》: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风筝最早的名称为木鸢,自东汉末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明代陈沂《询刍录·风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由此说到了会发声的风筝。

  更有“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人高骈的这首诗《风筝(一作题风筝寄意)》,描述了装有琴弦的纸鸢在夜风吹拂下,响起了犹如古筝的悦耳之声,“风筝”之名由此得来。

  把能发音的背弓装在沙燕上,放飞时也能发出声音。只是需要在一定的风力之上效果才好。

阳江风筝的独特之处不仅是造型独特,精美绝伦。灵芝板子风筝取材于白娘子盗灵芝仙草的传说,其结构上方为一片白云配以盗仙草和金山寺画面,中间是一个大灵芝,下方是口衔灵芝草的梅花小鹿,放飞时撒蹄疾奔,腾跃天际,风筝顶端所架藤弓,也迎风发出“嗡嗡”声响,时而低鸣,时而尖嘶,时而悠扬,宛如天籁之音,曾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之一。独具特色的“灵芝风筝”,是名副其实的“风筝”。

锣鼓是历史悠久的戏曲如京剧伴奏的基本乐器。移植在风筝上也展现了风筝工匠的智慧。

 为了增强风筝在放飞过程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风筝匠人不断探索创新,为风筝设计安装各种声响装置。天津风筝以造型简洁明快、色彩艳丽、装置精巧独特而闻名。唐锦琨先生所制的《锣鼓燕》不仅可以拆卸折叠,还在骨架上安装带有风轮的锣鼓架。当风筝放飞于空中时,风轮旋转带动拨片拨动鼓槌,击响锣鼓。悦耳之声自天而降,精妙之极。

  唐锦坤先生的锣鼓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只是正面图片看不到锣鼓架。北京石顺祥先生的锣鼓燕背面的照片显示了锣鼓架的结构细节。

  孔祥泽、孔令民先生制作的锣鼓架,是由一锣一鼓构成,当风轮旋转时,被拨动的锤头释放时就会敲击锣鼓,发出声响。

  

  罗焕文先生的锣鼓架,有独到之处。为了防止磨损,他把横轴的竹子变为硬木的,再放上铜套,就经久耐用多了。

  北京王永革、小新制作的黑锅底锣鼓燕(倒图),遵循曹氏风筝规制,骨架匀称,尺寸把控到位。倒图门脸、倒图爪形、倒图腰栓等绘画规规矩矩,清新典雅。锣鼓装置运转灵活,声音悦耳。足见制作者对曹氏风筝的沿袭态度严谨、功力日深。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板鹞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

  制作哨口的材料比较复杂,由于不同位置哨子的发音要求,需要制造大小不同,发音频率不同的哨子。板鹞风筝上的哨口分为两个部分:腔体部分和盖板部分,盖板部分的材料一般是木质;腔体部分则各不相同:最小的哨口腔体的材料是蚕茧或坚果壳甚至鹅毛管,比较大的会使用葫芦,更大的是中间掏空的木头。哨口制作的最重要的是盖板上入风口的雕刻。依据音调配伍的需求,哨口有几十种型号可供选择。

  鹞面上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鹞子挂在室内,展现静态美;放飞在空中,那是动态美的享受。尤其是哨口阵在风力作用下,发出浑厚、或清脆、或婉转的韵律规则的美妙哨音,令人心旷神怡。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代表性传承人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十八罗汉》板鹞,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承毅于2007年制作并捐赠。它高1.5米,装有大小各异的笛哨102只,鹞面上绘有体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

  现代板鹞风筝手工艺者为了在更多方面进行拓展,开始用漆在哨口上面作画,这样的板鹞风筝更加美观,文化底蕴更加丰厚,也更加符合收藏要求,甚至催生出了一些以哨口为素材的艺术形式。

  艺无止境,创新作品把板鹞风筝匠人的才智充分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郭承毅先生的九连星板鹞,200cm×200cm。它由九个八角形组合而成,是南通传统的风筝样式,绘有十八罗汉。风筝八个角花设计为佛家八吉祥图案,与中心罗汉相呼应。画面整体性凸显,画面形象生动,画工精美。 

  哨口的安装进行了创新,从传统的一字从上到下的排列方法,改为将哨口有规则地排列在中心图案周边,既体现了风筝哨口特色,又与画面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产生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在江苏省2010年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获得金奖。

天时地利人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她的雕、扎、绘、制,凝聚了这块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匠人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他们一千多年来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间借助自然风力取得的实践知识和丰富经验。

在纸面上画一个小圆,圆内若代表已知的知识,那圆边界外就是未知的空间。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会使小圆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圆外边界更扩大了,那是更广泛的未知空间。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能停滞不前,这就是我习作《风筝文化随笔》的一点体会。

  感谢那些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风筝工匠,他们的不懈努力成就了风筝的昨天、今天的精彩和可以预见的光辉前景。

文中借用一些源自网络的图片,在此向拍摄者致谢。若有侵权,告知即删。

编写不易希望得到您的鼓励,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教,不胜感激!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五音(风筝文化随笔七)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