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想过的日子 | 必要的心态之超越自卑(三)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何劲波老师

其实我说过好多次。人们老以为用功就叫修行;好像我不停地积累时间、积累次数,好像这就叫修行;或者人们老以为我只要跟哪些人在一起,参加他们的活动,人家去放生,我也去,人家去干嘛,我也去,以为这就变成个修行人;还有的人以为到了某个场所,跟上哪个大师了,就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修行。

可是《大学》里面讲得挺明白的,“修身在于心正。”你感觉好了,你感觉变了,这才叫修行。原来我一天可能生气八十次,或者一天有八十分钟是生气的时间,现在我变成四十分钟了,这就肯定是有了修行了。不是说因为今天我念了八十部经,我就有修行了,不是。是因为我感觉变了,我才叫有了修行。

“修行”,这是个传统的说法,用今天的说法我们叫“学习”。古圣先贤带领我们学习,目标是啥呢?目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体验,最后我体验圆满的幸福感。但是所有的体验都要从自卑感这一关跨过去,迈过去你才有可能幸福,你才能体验着幸福。

为什么我们一直说这个匮乏感、自卑感,我们说各种说法什么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跨过它?因为你跨不过它,你所有的感觉都往这里头漏。

比如举个例子,说儿子给我做顿饭,挺幸福的一件事吧?说:“孩子这么小会给我做饭了,好幸福!”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那个东西没处理,你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这孩子真好,做了一顿饭,就是油大了点。”

你看没看见?就是因为你有一个感觉不好,你就会创造一个理由,“我要说一句评价的话。”于是,本来你很幸福的感觉,它漏到你这个地漏里了。

你一切幸福都要往这个地漏里头漏,所以我们讲那个东西叫个“无底洞”。你有多少事件、多少行动、多少爱都填不满那个匮乏。你跟上哪个大师学,填不满这个匮乏;你在哪个道上学,填不满匮乏;你念多少经,填不满这个匮乏;放多少生,填不满这个匮乏。

说老实话,可能有好多老修行,很刻苦的老修,为什么他们多少年进步不了?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叫卡在瓶颈上。我告诉你那个“瓶颈”是什么东西?那个瓶颈就是这个自卑关。

所以我们专门在这一次,我们这次《漫谈了凡四训》,几乎和《了凡四训》文字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这个里头全是《了凡四训》里面的核心内容。

2016年——信念版《了凡四训》,2019年——真相版《了凡四训》,现在2022年——落地版《了凡四训》。

这个东西拿去就是操作,这个里面提到的几个点全都是要过的点。当你把这个东西一过的时候,你发现你所有积累的那个东西,“歘”全部起了作用了!就好像一个笊篱一样,从底下一抄底,一捞,捞出干的来了。原来都被水淹着,都被“自卑”的那个汤淹着。一捞,捞起来了。

小何老师刚才讲了半天,他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你们大家不知道,不太熟悉的人不知道,我稍微说一说。

他的学习,过去他听一位老师讲,这老师说:“你要读一部经典,你要读十年。”哇!天哪!就这么听话,就十年,十年不看其它的,天天听的就是这个经,天天学的就是这个经,真的十年。十年到了,这才开始看别的东西,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就说,就这样的状态,我就问你,(你能做到吗?)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但是不好意思,你学了十年,你那个东西没过,你面对的十年无非就是你时间的积累,无非就是你次数的积累,没有真正的效果。

可能出去也能跟别人聊一些话题了,别人说那个东西我也能说了,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直到把那个东西捞出来,直到把那个眼儿“咔”一堵住,所有的东西形成了,它的作用显现出来了。

今天坐在这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而且是他自己的体证搁到这儿,“咔咔咔”给你娓娓道来,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十年吗?我告诉你,凭的是那个关堵住了,那十年的作用才出来。这是个因缘上的关系,一个是因,一个是缘。

所以刚才小何老师分享的这一段,我是觉得非常得好,非常得有意义。我想对于咱们大家来讲,我觉得是有一个非常大的警醒作用的。

何劲湧老师

所以一上来我就老说格物这个功课好,从一开始下手处就走入到实修实证的阶段。因为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这个功课太好了!

闫秀峰老师

刚才各位老师在那讲,我一直就在这儿格物。因为啥?小孩八点上网课,我一直在担心:他起来了没?上了没有?实际上这是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这不是所谓的你在为人家好。

刚才体会,这真的是一种很自卑、很自卑的东西,一直在这格物。原来这是内心很自卑的一种东西,来拿这个事——好像人家上不上网课,你在这儿干什么。我刚才一直在这儿格物,在这儿处理这种小感觉。

还有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老逃避。比如说,人家让你干什么,你说:“不待了(不想)!”实际上这种感觉不是说是一个逃避,逃避的背后是一个自卑感,怕人家拒绝。所以人家交给你干啥,你都是不待了。

后来你想,咱都快年过半百的人了,还有这个自卑感存在。人家说:“你都多大了!”实际上和大小真的没有关系,如果你要不处理这情况,你一辈子是这个样子。

何劲湧老师

秀峰老师说的这个,我也有个小案例。

《了凡四训》讲的“见善不能勇”。比方说我们抽烟呢,烟头“啪”就扔了。有的人是抽完烟了,就把烟头掐灭扔在垃圾桶里,或者手纸扔到垃圾桶里,有人觉得无所谓,我就这的扔了。这个情况是个啥情况?“见善不能勇”。

我们昨天分享的时候,说人家看见地上有烂纸,人家捡起来扔到里头了。因为啥?因为生活环境就是这样子的,大家都是这样子的,我也是这样子的。我要稍微有个改变就显得与众不同,我一与众不同就被人关注,我一被人关注,“好难受呀!”

我必须得低下来,枪打出头鸟,我不能冒出去。“我哪能做好事,我明明是个江湖人士,我不能做好事!”做不了这个善,小善做不了。

实际上这个“善”的背后就是你的那个心性。观照不到,你什么时候成长?何年何月能成长?哎呀,多难呀!

何劲波老师

所以要做这种练习,就是要勇敢地去做一些这种事情。

比方说,我就讲我们这个团队,小孩儿们,年轻人,一进来,二话不说先刷厕所。这个里面你就有很多心里关要过,不是说厕所那个东西,你过的是心里关。你心里关过了,你的福报才上来;心里关没有过,你无非就是装样子。行动嘛,哪个行动不能做呢?

再比如说,像祁老师他们带领的小朋友,这么点大的小孩儿,幼儿园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出去徒步。小朋友们老亲啦!特亲。排着队。但是小朋友是啥?他手里都拿着塑料袋,看到地上有烟头、有垃圾,就捡了,叫“小精灵回家”。小精灵就都回家了。

一开始吧,可能还想的会不会有的家长很反感这种事情,会不会觉得不卫生什么的。但是所有的家长赞叹得不得了,看自己孩子去捡垃圾,家长老欢喜了。

这个社会也是,你看到孩子们去捡垃圾。你看到他,你会怎么想?你会想:这小孩是不是不卫生?你不会这么想,你会特别赞叹。所以说,人家本来是赞叹的,但是我们却觉得不能捡,为什么?匮乏感来自内在,它不来自外在。

祁老师,要不就着这个话题分享分享。

祁亮老师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刚才说到的“送小精灵回家”,结果我才发现原来我在此有障碍,我觉得我不应该呀,我们头一次去五台山徒步的时候,我也是一路走,一路捡,然后还一路埋。

何劲波老师

他们路上有遇到死亡的那种小动物,一路就都埋了。鼠类呀、鸟类什么的,一路上就都埋了。我们一路走,埋了好多。

祁亮老师

然后你说带上孩子之后,和他们一起做的时候,因为这个东西你要言传身教,你要拿出来你的行动才能引领他们。我要先捡的那几下的时候,我居然觉察到我那几下,欸!我有障碍。我没想到这个。

可能是比较在意,不管是小朋友的看法,还有周围人的看法。我觉得不应该,但是确实出现了。出现之后,行动继续做,因为行动不能停,要表现出来,但是自己一直在观照,在看自己的状态之下,完成了这个。

因为我们每周时间有限,也只有这一次。再带上他们出去的时候,慢慢地自己就很顺畅了,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在这个里面,我觉得我挺受孩子们的益的。孩子们可是没有障碍!因为我在第一次,我有障碍的同时,我观察他们,哎呦,玩得那个开心啊!烟头,我们都把它们叫做小精灵,“诶!这个小精灵,那个小精灵。”

有时候我们会路过早餐点,餐巾纸特别多。这个时候成人的这种思考和忧虑就出来了,孩子们可是不管那些,他们在这个意识里面可能就是没有恐惧的那种状态,拿起来就装、拿起来就装,就装进去了。这又打动了我一次。

我说这个“教学相长”,真的是,孩子们给大人的成长其实是最大的。而且这也是我刚才一直在感受自己的一个过程里,我觉得就是自信心被打击了、打压了之后,然后就会出现一个越来越压抑,越来越不如别人,或者怎么样的一种缺乏信心的状态,这种自卑。

这种自卑来自哪里?我自己的感受来自权威,这个权威可能是来自家庭。我体会了一下我自己的父母那块儿,因为他们都是在新中国之后,都是在建设祖国,真的是对于孩子的那种成长没有那么多焦虑。

然后可能有来自学校的,以及社会上的压力,只要觉得是我上级的这种,我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上初中的时候,我被老师曾经批评过。那一次对我无形的压力特别大!印象这么深的话,我就觉得那会儿信心被打压了。

以及到了毕业以后,本来我们是要去西部开发,去援助那边,后来回来我就说考公务员。从2002年到2007年,我每年都考,每年都考中,但每年都入不了编。你知道这种被权威的打压,信心极度极度的压抑。

就是从那会儿开始,我性情大变。我觉得我以前也是挺开朗的一个人,但是现在我就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活在那种压抑里面,不断地被打压。所以我刚才也听何老师说起来父母对孩子,真的是我们开这个家长课堂太有必要了,也太及时了。

家长要认清楚自己。如果是心里上的不足,或者是自己有一些不平的时候,通过这样的家长课堂学习,然后能够看到,能够及时关注到——哪怕我看到,我及时地先止语,我也比那一句话伤害了他(好)。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然后他会从此一点一点对自己的不自信,长大以后真的就会很自卑。太明显了。

所以说我们带着孩子们会有一个静心。静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们的情绪说来就来。因为他的那个感觉体,整个身体和他的心灵,还有它的感觉是一体的。一饿了以后,他的情绪也来了,身体也有反应了,就是那种状态。他更容易让自己的那种情绪释放掉。

家长这一块儿,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家长课堂。就像我们每天在一起学习一样,不断地把这样的一个方式方法,就是格物的这个东西,首先要看到。

你看我们家长课堂陆陆续续开了可能有一个学期之后,家长分享的过程马上就不一样了。“我看见我就生气得不行。”当时就赞得不行。

何劲波老师

我接祁老师的话正好说两句。祁老师刚才提到这么一个话题,就是家长跟孩子的自卑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祁老师刚才聊到,我们有的人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权威,或者遇到强势,或者遇到一些所谓的资源比我们更强一等的那种东西。然后我们受挫了,我们可能就认为它是权威造成我们的压抑了。

比如说,我们会认为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多压力,或者给了我很多评判、很多定义,“你这孩子怎么从小就不招人待见!”或者“你这孩子从小就让人操心!”“这孩子咋这么笨呢!”就这种话。我们可能认为来自这些地方。

这个话题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我们都经历过父母给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或者叫成长的影响。同样,我们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给孩子也产生了很多影响。

你比如说像秀峰老师刚才提到,“欸,孩子没上网课,我在这就担心,我就格物。”这是人家秀峰老师的功课,这是人家自己的观照力。

这儿我就看到有那么一句话,他说:“担心孩子没上网课原来也是自卑。”我告诉你,这要看你孩子多大岁数。因为啥?如果你孩子足够小,你说不要管他了吗?他没上网课,他出去玩去了,你说:“我不要把他叫回来吗?”当然要把他叫回来!因为这是你父母的责任,父母就有必要教他要遵守规则,有必要让他走正道,这是你的责任,这当然不是匮乏。

但是,比如说孩子已经成年了,比如这孩子二十了,或者二十五了。这孩子已经成年了,你还要在那儿操心,你说:“几点了,该起床了!吃饭了没?再吃点吧,你肯定没吃饱,再吃两口。好吃好吃,来吧来吧……”你这就叫匮乏了。

为什么?因为你这个感觉只是来自你“小我”的担心,(有时候会表现成过分关心),它只是来自你“小我”的匮乏感。你的这种表达,尽管你说“我是关心你!”你是行动上关心,心里面你是关心自己,你觉得:我不给他吃,我受不了!是这个东西。

所以这个时候,秀峰老师就有了这个观照了。秀峰老师(说):“这是我要观照的事情。”但是,这仅仅是我的事。因为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智力、足够的意志力,来解决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允许。

当然,我说的是绝大部分情况,如果你孩子违法犯罪,那是另外一码事了。过界就另外一码事了,凡事有个中道。

作为父母来讲,比如前面有的问:“孩子到了十三、四了,十四、五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办?”这个时候,你一定是允许,一定是接受,同时给他建立标准。

而且现在十四、五岁就这么多的叛逆青少年,叛逆青少年不是他生下就叛逆的,不是他到了十五岁这一天突然就叛逆了,不是。是他在他十五年人生成长过程中,你一点点把他培养得叛逆了。说的是这个事情。

为什么会把他培养得叛逆呢?这就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因为你是个匮乏的家长,你不肯解决自己的匮乏,你老是试图去改变他。

你每次都是改变他,每次都是改变别人。人家说:“来关心一下自己的成长吧。”马上就翻脸了:“你咋不关心你自己呀!”这就没意思了,这话题就聊不下去了,所以这时候必须有一方闭嘴了。

我前面提到祁老师聊的这个,我们的成长是不是来自父母?我们的自卑是不是来自父母?孩子的自卑是不是来自我们?这是我们接着要聊的又一个话题。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个什么结果?我们的自卑来自我们自己,孩子的自卑也来自我们自己,但是这个自卑一定得到这个环境的加持了。一定是这样的,得到环境的加持了。

如果是好的父母,比如说我们看《了凡四训》,看《庭帏杂录》,因为咱们现在每个礼拜六下午的那个课,我们讲的《庭帏杂录》。

看袁了凡的成长历程,你看人家那个家庭环境,他一直是在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让孩子的心里得到越来越强大的那种力量,而不是不停地告诉他: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你这样不合适,那样不应该;你这样会有病,那样会犯错……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作为孩子,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抱怨父母,我们只需要修复自己,就是格物。

我们作为父母,也犯不着自责,犯不着纠结,我们需要做的仍然是成长自己。

我们自己的内心有足够力量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讲就是温暖。

我们自己的力量不足,对于孩子就叫骚扰。


根据2022年5月3日《想过的日子》直播课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

欢迎留言分享点击这里,说你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想过的日子 | 必要的心态之超越自卑(三)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