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郁氏文化】耕:[jīng]地(文/范俊来)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郁氏文化

耕:[jīng]地

文/范俊来

“耕地”不是名词,而是动宾词组,在这里“耕”是动词,特指翻土这个动作,在我的家乡,这个字的发音于“荆”相同。

本文所说的耕地,特指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生产活动,春种需要耕地,夏末“压青”需要耕地,秋收后到入冬前需要耕地,可以说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操作。

说到耕地,不得不说完成这个操作的农具—犁。下图就是犁的结构与操作:

不过,我家乡的耕地操作与此图有点不同,扶犁是单手而不是双手。我年轻的时候去的地方不多,从没见过双手扶犁的。在我们生产队里,会耕地的人没几个。右手扶犁,左手除了拿鞭,还要拉拽缰绳,指挥牛左拐、右拐和掉头,这些动作浑然一体,十分潇洒。因此,我觉得单手比双手更灵活。

上图中的犁,除了铧和壁外,全是木制的。当时我们生产队的犁,比上图先进了一点,那个舵换成了铁轮子,辕的材质也用铁件代替了。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壁被磨得锃亮,和镜子一样。后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我才知到,在钢中加入锰元素后,表面会越磨越硬。

也许有人会问,耕地的方向如何控制?这需要牛和人的默契配合,牛走犁沟,扶犁的人略微摇摆犁梢即可。掉头时,扶犁的人左手拽缰绳、右手握提手将犁提高就能完成。

那年我十九岁,高中毕业回乡。之前队里的各种农活我大都干过,只是耕地这活儿轮不到我。耕地这营生算是技术活儿,苦轻不用使蛮力,所以生队里大多是派五六十岁的老汉们做。可我偏偏看上了这个营生,觉得耕地这营生很不错,赶着一犋牛,扶着犁,悠悠地吆喝着,犁铧翻起的黑土如波涛刷刷地拍向一边,很有些汹涌之势。我曾跟着三爷来回地看,有时还要帮他耕上几趟,我觉得我也会耕地。

夏秋交接的季节,正是“压青”的时节。“压青”就是把当年的轮歇地耕一遍,入秋前再翻一遍,把地里长出的各种嫩草压在土里,这快地叫压青地,来年便是上等好地。听说队里还要多派出两犋牛,我便有了耕地的想法。队长起初不同意,可架不住我死磨硬泡,最后还是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就被三爷叫醒了。爷俩一同来到饲养院。牛们早已习惯了,顺从地听人吆喝。其中一头牛驾辕拉着那挂快要散架的老牛车,其它的牛跟在后面,慢腾腾地朝田里走去。

牛们虽然身强体壮有的是力气,长着两支锋利如剑的角,甚至也有些机警和聪明,即使是恶狼,对它也无可奈何。但是在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类面前,它却是渺小无能的。略有违拗,便会招来鞭挞和恶毒的辱骂。

有人说,人在牛眼里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这就是牛怕人的原因。这个说法虽然无法考证,但我认为,从被驯养那天起,牛就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为人服务是它的职责。

牛们在山路上慢腾腾地爬行。它们的蹄子啪啪地敲击着石子路,不时地长嚎一声。到了地头,牛们低头闻着犁犋,自觉地停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们走过去,把绳线搭上牛背,拴好缰绳,戴上笼嘴。这个时候,老汉们掏出小兰花烟袋,围一圈坐在地头上,打火吸烟,互相头挨头地伸出烟锅子对火。

人在歇息的时候,牛们大都卧在那里悠悠地倒嚼,反复品味着昨夜吃到肚子里的美味。随着一阵吆喝,牛们并不情愿地站起来。人们整理好犁具,一声鞭响,几犋牛整齐地出发了。我赶着最后一犋牛,跟在队伍后面。那老犍牛很顺从地踩着墒沟,犁铧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土地的胸膛,哗哗地翻起了一行土浪。

牛拉着犁向前走,扶犁的人在后面一边跟着走,一边嘴里喊“来,来,拉”,或“达,达,达”,这是牛唯一能听懂的人话:“来,来,拉”向左偏一些,“达,达,达” 向右偏一些。至于有的扶犁人用下流的粗口骂牛,牛们似乎一点也不介意。

扶犁人骂牲口的那些脏话似乎是他们的专利,有什么办法呢?对付牲口你总不能去做思想工作,也不能给它们念诗文。他们在底层辛苦地劳作,或许这是他们借此发泄的最好方式。他们虽然骂牛,但在使用时却格外心疼牛,尽管鞭子甩得倍响,但很少抽在牛身上。

牛拉着犁在不停地前行,寂寞的三爷扯开嗓子唱起来了熟悉的曲子。《走西口》、《光棍哭妻》、《种洋烟》、《卖菜》、《卖碗》,这些曲目三爷想起啥唱啥,这曲唱几句,那曲再唱几句,没有一曲是完整的。

阳婆升到一竿多高,人和牛都是气喘吁吁的。耕到地头回过头来的时候,前头扶犁人一声长长的“吁—”,所有的牛犋便停了下来。牛累了,人也乏了,该歇一会儿了。

那些牛巴不得这一声令下,立即停下来,喘着粗气。一会那些健壮的犍牛便卧下来,长呼一口气,便又从胃里回上一口草料,细细地嚼磨起来。

“乏牛不卧,卧牛不乏”。这是当年的农业谚语。当我问起有一头牛为何不卧时,三爷用这句谚语回答了我。

扶犁的人们聚在地头坐了下来,有的掏出烟袋吸旱烟,有的说笑话抬杆,还有的下起了石子棋,也就是成三、搁二、狼吃羊。这些游戏不需任何器具,用手平整一下地面,画上棋盘,再拣些石子和草棍就可以对决。

等人和牛都歇得差不多的时候,领头扶犁的人便站了起来说,咱们再走上几遭,前晌把这块地耕完了。随后,其他人啪啪地磕了磕烟锅子,拿起鞭子,各自到自己的犁边。随着喊喝声,牛们吭嗤吭嗤地爬将起来。几声鞭响,几张犁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又轰轰地朝前去了,留下一缕灰尘向远处散去。

家乡有句俗语,霜降不行犁。霜降过后,生产队就把犁犋收到库房里。直到这时,那些劳累一年的耕牛才算彻底自由了,每天在大野地里啃食枯草,这应该是它们最惬意的一段时间。

年复一年,耕牛就是这样度日的,直到得了不治之症,或老得拉不动犁了,生产队就把它杀了,将牛肉分给社员吃。牛的一生如此悲惨,如今细想起来,让我心生感慨,写诗咏之:

谁言自古美名留,

复历春秋越万沟。

茂盛山坡新绿草,

温柔碧水老黄牛。

依栖旷野家安在,

忙碌长年日少休。

想汝一生应有

耕田到死做珍馐。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郁氏文化】耕:[jīng]地(文/范俊来)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家训宝典之二百四十七:彭端淑家训《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雍正十一年(1733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并担任过顺天(今北郁氏文化耕:[jīng]地文/范俊来“耕地”不是名词,而是动宾词组,在这里“耕”是动词,特指翻土这个动作,在我的家乡,这个字的发音于“荆”相同。本文所说的耕地,特指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生产活动,春种需要耕地,夏末“压青”需要耕地,秋

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中表明的超员领域,减少组织的劳动力供给的活动,称为

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中表明的超员领域,减少组织的劳动力供给的活动,称为_____。A、培训B、定向C、解聘D、甄选答案:C解析:培训是给新员工或者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工作时所必备的正确思维认识与基本知识的活动。定向是人力资源规划中为员工制定发展或工作的方向。解聘是指人力资源中对于超员劳郁氏文化耕:[jīng]地文/范俊来“耕地”不是名词,而是动宾词组,在这里“耕”是动词,特指翻土这个动作,在我的家乡,这个字的发音于“荆”相同。本文所说的耕地,特指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生产活动,春种需要耕地,夏末“压青”需要耕地,秋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