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曾众|苏氏家风典故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传承好家风

我们在行动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是一个家庭最贵的财产,它影响着后代的命运,决定着家族的兴衰。放眼世间,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流传千古的人物,都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然而现今,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家风的力量,一心为子女谋前程,求富贵。却不知,给子孙留金留银,不如留一个好家风。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浸润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精神品格。家风家规,小到每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大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气魄,须要严于律己的遵守,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更好的代代相传。“传承好家风 我们在行动”音频视频图文信息征集活动,发扬优秀家风,传承良好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苏氏信息平台等您来投稿苏氏家风典故(1)

今天,又陪远方的客人来到了三苏祠。馆长陈仲文在入口处与大家握手见面。提前一周预约的知名讲解员徐丽,沿着领导人走过的路线、展馆,亲自为我们作全程讲解。

来到家风馆,徐丽给我们一行介绍了苏门家风世代传承的主要典故。三苏父子,文贤一家。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苏氏一门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作为苏氏一门的代表苏轼,良好的家风家教,筑牢了他安身立命的根基,开启了他道德文章的“第一课”,建立了他与社会、国家融合共生的大格局。着重讲解了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的故事。苏轼回忆了母亲对自己小时候教育的情形,历历在目。文章虽短,但道理深刻。因为母亲爱惜生命,不仅珍惜树木花草的生命,精心浇灌,才让它们长得非常的茂盛。而且还非常爱护小鸟,不让人们去打搅它们的生活。使得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件事现在看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对苏轼世界观的形成却是深远的,成为了今后他在地方担任主官时的执政理念。珍爱生命,造福于民。抗洪修堤,促进发展。以法活人,宽严相济。廉洁自律,以民为本。孔子经过泰山一个村庄,听见有妇人哭泣的声音。便询问是什么原因?妇人说:舅舅、丈夫先后被老虎吃掉了,现在儿子也被老虎吃掉了。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妇人答:这里没有苛政。孔子由此得出结论:“苛政猛于虎”。柳宗元曾经在《捕蛇者说》中,通过捕蛇者家人死于捕蛇的遭遇,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结论。苏轼通过鸟不敢靠近人们筑巢,是因为人要捕捉它们,也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结论。老虎可怕,尤其是被老虎伤过的人更是谈虎色变。而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与民争利、战乱不止、物价飞涨、食物短缺,则民生难安。老虎不常见,威胁亦不常见。但苛政就在身边,时刻相逼,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相比老虎更胜一筹。

我年少的时候,在小院的书房外面,种有许多翠竹松柏以及花草,将庭院妆扮得郁郁葱葱,很多鸟都在上面筑巢。母亲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的鸟蛋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有一种名叫桐花凤的鸟竟然达到了四五百只,在院子里时而飞翔时而憩息,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是它常常静静的待在枝头上,并不怕人靠近。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民间老人曾经说过: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有被蛇、鼠、狐狸、鸱鸢吃掉的忧患;如果人不伤害鸟雀,那么鸟就愿意接近人,从而免除这样的隐患。从这件事情看,那个时候鸟雀不敢接近人,是苛刻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残。

附原文: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楩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苏氏家风典故(2)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回忆自己小时候在眉山的纱縠行老宅居住期间,有一天家里的两个丫鬟在熨烫绸缎时,突然她们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低头一看,陷坑有几尺深。而且坑里面还有一个坛子,上面还用珍贵的乌木板盖着。众人很兴奋,猜测坛子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想打开看看。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人用泥土将洞穴填好,并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回填时,坛中有东西,能发出像人一样的咳声,已有一年了。人们认为肯定是前人埋藏的有价值的东西,想把它挖出来。夫人的侄子之问听说了,想把它挖出来,正好我搬走了,之问就租下了这座房子,挖了一丈多深,却没有见到坛子在什么地方。

母亲不准挖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件事,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嘉祐六年(1061年)至治平元年(1064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在所住的地方发现有一颗古柳树,下雪的时候,树下面有一尺见方的地方没有积雪,天晴后,那块地上鼓起数寸。猜想这里肯定是古人埋藏丹药的地方,打算挖开看看。妻子崇德君知道后提示他:“如果婆婆还活着,肯定不会去做这样的事。”苏轼听到后,感到非常的惭愧,于是放弃了掘取宝藏的念想。同时进一步坚定了不义之财不敢的世界观。

不作非分之想,不取不义之财,成为苏轼一生的操守。《清波别志》记载,任杭州知府期间,当地突发疫情,自己拿出私蓄黄金五十两,在城中开办第一家公立医院,名“安乐坊”,聘名医为百姓治病看诊,三年治愈数千人。元祐初年,苏轼在京为官,一位朋友送来黄金五两,白银一百五十两,他辞谢不受,在征得友人同意之后,以友人之名捐献给杭州安乐坊。

宋神宗元丰元年春天,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途中,太阳高照,一行人口干舌燥。当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时,没有人吆五喝六,也没有人破门而入,而是轻轻的用手指敲门,完全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并在《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如实记录下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二年年底,苏轼从监狱出来,被贬到黄州(今天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是没有实权、俸禄也很微薄的职位。在写给秦少游的信中说:全家老少每天可供花费的钱不到150文。马正卿到黄州看望苏轼,目睹了苏轼一家的窘迫生活,肯请太守同意,将一块闲置的“营地”拨给苏轼一家耕种。苏轼一家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世间从此有了东坡居士。

任戊之秋,通过乘舟游赤壁,感到能够与大家共同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并在《前赤壁赋》

中明确提出来:“夫天地之间,物有各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劝世人不要贪得无厌,知足常乐。

通过总结历史和朝中官员成败的深刻教训,指出:“廉”是立足官场的根本,并作《六事廉为本赋》。强调官员应具备“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项素能。告诫同僚也告诫自己“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即一个官员不管你过去再有多大的功劳,只要贪赃枉法,必然一切都会丧失,包括生命。要想干出成就,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才能成功实现。则否将会半途而废。

附原文:先夫人僦居于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人以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

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睛,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

苏氏家风典故(3)

宋神宗元丰七年,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县尉。临别之际,苏轼将一方石砚相赠,并于砚底铭诗一首:“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迈砚铭》)意思是希望儿子见物明志,每当使用它学习的时候,应当经常是珍惜时光,如饥似渴;用它追求进步的时候,应当经常警醒自己,如履薄冰;用它书写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应当经常考虑如何为民众创造财富;用它撰写裁判文书的时候,要时刻想到生命的宝贵,不能草率下判。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辙按照其兄苏轼嘱“子为我铭”的要求,撰写了《东坡先生墓志铭》本名《亡兄子瞻端墓志铭》。文中记述:有一次母亲在给他们兄弟二人讲《范滂传》,当听到范滂舍身取义时,忍不住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苏轼后来果真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庆历六年,苏洵赴京赶考落榜。第二年返乡后,着重培养两个儿子,一个十一岁,一个八岁。并作《名二子说》一文,对为什么要取名轼和辙的由来和寄托的希望作了说明《名二子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车就不会完整。轼儿,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以后人生的路途必定坎坷。天下的路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我知道你以后在仕途上能够免于无妄之灾的。

司马光在给苏洵的妻子,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氏撰写《程夫人墓志铭》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的品性。“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祸及子孙。”于是积极帮助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为他们嫁女娶妻,置产兴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从而形成了乐善好施、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

作者:曾众

来源:网络

点开此处了解更多

【重磅发布】苏氏家风育高才
聚焦|读书正业传家远 苏氏家风沐华夏
苏门家风远流长
【文化盛宴】千里共婵娟,万人诵东坡
苏氏三义三家族族歌
观点|刘川眉:苏东坡的家风家教全国文明家庭|苏洪杰家庭:有爱的家“最美”
家国情怀|笃志好学 儒商风范 一 一苏用发
热心兴学助教的苏氏两代人
誉为官员楷模|勤政爱民的“苏贤良”
值得观看|苏氏源流与眉山世系的讲解!
【姓氏文化】修家谱都有哪些“老规矩”?
苏登科|苏洵生平简介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曾众|苏氏家风典故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