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商君书定分注的历史知识


2023-05-06 21:54:18 ,,,


(定分者,定名分也。本文笔者对“以吏为师”做了全新的颠覆性诠释,应该说这样的解释才应该是治政之常,也应该更是商君的本旨。《史记·商君列传》云:“(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岂是暴政而然。)

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如一者,纯正之谓也。)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官吏朴,则克己无私,诚心奉公,而为民信。)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正”“则”之间当无断。正,常也。则,法也。正则,即常法。旧注在“正”“则”之间有断,读若“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则义不明也,且“天下正”之官于周礼无考,显失其据,旧注非是也。)天子则各。(当在此为断。各读若落,落祭也,指天子与诸侯行落祭也。法令始成,祭之为落。《字汇补》各借作落。《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其注云:“宫室始成,祭之为落。”旧注蒋礼鸿云:“各当作若,字之误也。”其言非是。诸侯将法令作为天下常法呈报天子,天子行落祭以告神明,然后颁布使用,则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也。此借天子和神明的权威以行法令也。)主法令之,(主,君也,指诸侯君主。之,指官吏。君主授法令与官吏也。)皆降受命,(官吏皆降阶拜而受命也。)发官。(朱师辙曰:“发,遣也,往也。发官,遣之官,即今谓赴任。”)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当断在“忘行”后。忘通亡通妄,忘行即妄行。主,坐也,指有罪坐。《礼记·曲礼》:“居不主奧。”疏云:“主,犹坐也。”此句语义倒装,即“民敢忘行,各主法令”,谓民敢妄行,各坐法令而有罪。)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忘。(名,《释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此句亦语义倒装,即“所谓之名,主法令之”,指所谓明实事使分明,坐法令而论有罪,各以其妄。)之法令,名罪之。(之,适也。明实事使分明而罪之,必适合法令。)主法令之吏有迁,徒物故,辄使学读法令。(徒,官吏所属使役也。物通勿。《吕氏春秋·恃君》:“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许维遹集释云:“俞樾云:'物’当为'勿’。《尚书·立政篇》'时则勿有间之。’《论衡·谴告篇》作'时则物有间之。’是古字本通也。”故,事也。物故,犹勿事,谓无所能于事。崇文本、指海本“徒”作“徙”,则不可读也,非是。)所谓为之程式,(为,治也。程式,规则也。为之程式,治政以程式也。而法令,万民之程式也。)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日数,指短时间内。)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剟定法令一字以上,罪死不赦。(剟,《说文》刊也,修改之谓。)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符者,信也。符者,付也。符,指书面凭据,分左右券,书所问法令其上,而付问法令者左券,以为信也,留存右券,以为验也。)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王时润曰:“陈仁锡本作'主法令之吏不告吏民之所问法令之所谓’。陈本是,当据改。”)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押,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木通目,要目也。押,署也,今人言文字押署是也。木押,即目押,指设立要目并且文字押署。)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故,事也。物故,犹物事,事情也。)法令皆副,(法令皆有副本。蒋礼鸿读“法令皆副置”为句,则非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为禁室者,造禁室也。造禁室以存放法令副本也。)有铤钥,(铤,铜铁也。)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禁法令,指封禁之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及禁,至禁室也。)罪皆死不赦。一岁受法令以禁令。(一,同也。受,授也。禁令,指禁室存放的法令副本。岁授法令皆以禁室存放的法令副本为同。蒋鸿礼谓此与《管子·立政篇》所言“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同,其实非是。此言授法令以禁室副本为准,时时以为校验,非仅指正月布宪也。)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丞,《广韵》佐也。《正韵》副貳也。古者,天子百官之长为宰,诸侯设相。后周室衰微,诸侯并起,晋霸后设相国统领国政,相遂成百官之长,而丞相乃相国之佐。至秦武王时,始设丞相以代替相国之职,乃有左右丞相,左丞相相当于原国相,右丞相相当于原丞相。丞相之义从佐助相国过渡到了佐助君王治理国政。《史记·秦本纪》:“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或有好事儒者据此认定此文非商君语,则误甚矣。盖初置丞相者,废相国而立丞相以主政也,丞相之名,诸侯国沿袭周礼,早以有之,非出于武王二年也。)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此。(《韵会》:“府史之属亦曰吏。” 府史之属皆置一法官也,故云“及吏皆此。”)秦一法,(秦以法令总壹海内也。旧注读“皆此秦一法官”为句,则义不可解,所读非是。)官郡、县、诸侯一受,(官,职也。一,诚也。一受,诚受也,谓诚受法令。职任郡、县、诸侯当诚心接受法令。)宝来之法令,(宝来,拜之缓读。朝廷授官曰拜。授官则拜受法令也,犹今时之手按宪法宣誓就职也。孙怡让曰:“宝来当作禁室。”其言失考,非是。)学问并所谓。(学,本作斆,读若效。《广韵》效,学也。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问,命也。《左传·庄公八年》:“期戍,公问不至。”学问,犹效命也。并,《说文》相从也。学问并所谓,指效命相从之所谓也。蒋礼鸿云:“或移并字于问字上,是也。学并问所谓者,学并问法令之所谓也。”其言失谨,非是。)吏民知法令者,(知,《广韵》欲也。)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明者,辨说是非也。)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干”后当有断。干,通奸。官,公也。法官,指法令公正也。旧注无断,“以干法官”义有不洽,非是。)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千金以言身份贵重。以,因也。用,使也。一,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铢,《集韵》《韵会》慵朱切,读若殊,别也,异也。一铢,少异也。谓,身份虽然贵重,却不能因使少异也,即指法令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身份贵重而有所不同。)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诈,巧也。知诈,犹智巧。治,监督也。自治,谓自我监督。)

民愚则易治也,(愚,《正韵》固也。民愚,指固定不迁移者,即籍民也。籍民,居而不移,籍而有别,专务农战,可以法令正之,故易治也。)此所生于法令,明白易知而必行。(此,指民易治。以法令正民,故民易治,故云“生于法令”。)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备,叶蒲必切,读若弼,矫过为弼。《越语》:“憎辅远弼。”备民,矫过于民,犹正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几,察也。)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其议,人异而无定。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为上也。(以下为上者,上下失序而无礼也。上,崇文本、范本、孙星衍本、指海本并作正。正,决也。以下为正者,以下为决也,即所谓私议而决也。显然用“正”字,呼应“下民议之于下”,语义更显得更为妥当。)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尧舜犹将皆折而奸之,(折,直指人过失也。《史记·吕后纪》:“面折廷诤。”奸,《增韵》犯非礼也。名分不定,尧舜犹将被直指过失而被冒犯非礼也。)而况众人乎?此令奸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社稷之道也。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师,《尔雅·释诂》众也。名,文字也。)不师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议之,至死不能知其名与其意。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为,治也。师,众也。为天下师,指治理天下民众。)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民愿悫而各自治也。(民,指海本依《长短经·适变篇》改巨盗,然言巨盗朴实、诚实,义甚荒谬,而言百姓朴实、诚实则语义显然,故所改非是。)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势,《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读若世。势治,即世治。)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势乱,即世乱。)故势治者不可乱,(世治者名分定,名分定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世乱者名分不定,名分不定不可治。)夫势乱而治之,愈乱;(名分不定而治理百姓,百姓不服而更乱。)势治而治之,则治。(名分定而治理百姓,百姓顺服而安则治。)故圣王治治,不治乱。(治,指名分定。乱,指名分不定。)

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难也。(知,智也。)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以,因也。千万,指民众也。圣人因百姓而治理天下,即所谓执政为民也。)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第一个知和最后一个知,智也。后,君也。惟智者与君能知之者,不可以作为法令,民非皆是智者。)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而,与也。后,君也。惟贤者与君能知之者,不可以作为法令,民非皆是贤者。)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正,犹定。名正,名分定也。)愚知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为,治也。师,众也。以为天下师者,以治理天下民众也。)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易知为者,百姓易知法而不犯刑杀也。)置法,官吏为之,(官吏为之者,官吏执法以治民也。)师以道之,(师,众也。以,因也。道,顺也。师以道之者,百姓顺治以遵法也。)知万民皆知所避就,(第一个知,欲也。)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治,安定也。自治,谓自身安定。)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第一个治,指名分定也。第二个治,治理也。第三个治,安定也。)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商君书定分注的历史知识,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7.2、《孙子兵法》第7讲:虚实篇第七(二)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涣朴老师内容简要: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迂为直,是《道德经》里所说的曲则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在两军相争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走直线了,因为走直线就是没有把自己(定分者,定名分也。本文笔者对“以吏为师”做了全新的颠覆性诠释,应该说这样的解释才应该是治政之常,也应该更是商君的本旨。《史记·商君列传》云:“(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岂是暴政而然。)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

刘备顺利入蜀离不开这两个人

刘璋的军议校尉叫法正,他是扶风人,军议校尉这个职务应当是要参与军事的,既然法正能担任这个职位,也是众人认为他比较懂得谋划,故而推举他。然而,刘璋虽然让他领了这个官职,实际没有好好的用他。刚好法正又经常被一些侨客看不起,因此法正很是郁郁不得志(定分者,定名分也。本文笔者对“以吏为师”做了全新的颠覆性诠释,应该说这样的解释才应该是治政之常,也应该更是商君的本旨。《史记·商君列传》云:“(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岂是暴政而然。)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