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水经.汶水注》考略(修订稿)的历史知识


2023-05-06 21:54:18 ,


△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严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慓之惧,危蹊绝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馀,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邱,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邱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邱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余时迳此,为之踟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邱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汶水又西南迳嬴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也。

莱芜县,位于今淄博市淄河镇城子村,系汉代遗存;古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长宽均约800米。城墙已遭破坏,东墙残存墙基宽约6米。城内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30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和瓦纹板瓦、筒瓦等。《水经注》、《淄川县志》载为汉代莱芜县治所。[0]

原山,又名马耳山。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莱芜县:“原山,甾水所出” 《水经》:“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郦道元注:“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 《明史·地理志》 泰安州莱芜县:“东北有原山,其山阳汶水别源出焉”。[1]一名饴山,见《淮南子》、魏收《志》,俗呼禹王山。莱芜县界。泰山之支,东走蜿蜒盘折二百余里,特起此山,高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为邑山之望,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原于此。[2]

莱芜谷,亦名狼虎谷,“狼虎”盖“莱芜”的转音。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唐中和四年(884),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失败自杀于此。(史为乐)[3]

齐城,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故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齐国均建都于此。《水经·淄水注》:“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营丘城即今临淄西北二里临淄故城(小城)。《汉书·王子侯表上》 有 “营平侯信都。齐悼惠王子”。[4]苏秉琦先生认为临淄小城(营丘城)与侯马两座古城有相似之处:建城年代可能都早于战国时期;方形城墙,城中有一座方形土台基址。这大概是从春秋时期到战国初期的一种都城设计格式。[5]

嬴县故城,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四十里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庄。西汉属泰山郡。《汉书·灌婴传》: 汉高帝四年 (前202),灌婴随韩信破齐,“追齐相田横至嬴、博,击破其骑”。《后汉书·陈俊传》: 张步“遣其将击俊,战于嬴下”。建安中曾为嬴郡治。后仍属泰山郡。考古资料显示赢县故城位于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北侧,系东周、汉遗存。《菜芜县志》载为春秋赢邑,汉代赢县治所。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城墙绝大部分早年平毁,现存东南角一段残长12米,顶宽5米,高7米。五花土夯筑。城内文化堆积厚1~2米。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罐、豆、板瓦等残片及双刀石范、五铢铜钱等。[6]

△又东南过奉高县北。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嬴、博之间,即此处也。《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埽之,今不能。然碑石麋碎,靡有遗矣,惟故趺存焉。

奉高县,西汉置,为泰山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三十八里故县村。《水经·汶水注》: “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故名。《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二年 (85) 二月,幸泰山,“进幸奉高”。即此。北魏属泰山郡。北齐废入岱山县。

吴季札子墓, 关于季札子之墓的具体位置,地方学者比对郦注所载,认为在范镇王台村与北墠村之间曾有一大冢,与《水经注》记载的方位相合,《泰山道里记》也予以确认。[7]

△屈从县西南流。

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

牟县故城,春秋牟国,西汉置县。治今山东莱芜市东。《晋书·羊祜传》:“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郡)侯,置相与郡公同。”祜固让不受。北齐并入博平县。自汉至东魏皆属泰山郡[8]。牟城遗址位于莱芜市辛主镇赵家泉村北侧,系春秋遗存。《莱芜县志》载为春秋牟国故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20米,东西宽约520米。现存北城墙长约50米,基宽15米,顶宽4米,高5米。五花土夯筑。有南、北、东三个城门。城北部文化堆积厚3米。采集有春秋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罐、纺轮、瓦当等残片,以及铜豆、匜,鹿角、蚌壳等。曾在城东北部发现春秋墓葬。[9]

胡卢堆,学界多认为即今莱芜市胡芦山,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南五十里。《水经·汶水注》:“汶出牟县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方舆纪要》卷31称为葫芦关山,“山形险隘”。《清一统志·泰安府一》:葫芦山,“《府志》:形如葫芦,其势险隘。旧名葫芦关”。但杨守敬按距离方位等考量,怀疑此胡芦山并非胡卢堆。(守敬按:《一统志》,葫芦山在莱芜县东南五十里,形势险隘,旧名葫芦关,疑非此堆也。[10]。)显然杨守敬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按注文“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显然胡卢堆是牟县故城西南西南侧一处规模不太大的土梁(颇疑与赵家泉村附近的南埠村有渊源),与《一统志》等所谓胡芦山相去远矣。

底图截自《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280页。

A2

又西南迳奉高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迳泰山,东合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核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仰视严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见丈尺。直上七里,至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濬波注壑,东南流迳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一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泰山,东岳,中国五岳之首,中国名山,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为旅游胜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天门下溪水,即今山东泰安市西渿河。《水经·汶水注》:天门下溪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水经注疏》:“会贞按:此水在北汶之东。《水道提纲》谓北汶亦曰渿河,不知渿河即天门下溪水也。今水出岳西白龙池。”

天门,泰山天门天门是泰山最为险峻之处。郦氏记:“《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育察。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十里,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秦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郦氏所引《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文字与今存者不同,或为当时有异本流传。天门以东溪谷,便是汶水源头之一。郦氏记曰:“右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此溪当为今扫帚峪。沿峪上行,至大天烛峰下的洗鹤湾石梁,仍留有许多很深的石柱窝,即为郦氏记中之“石窍”。[11]

日观,即日观峰。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于此可观海上日出。李白《游太山》(其三)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其四)有“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其五)有“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12]。

龟阴之田,据《十三经注疏》解释:“龟山名也,山北日阴田”,因其田“在龟山北”,“即以龟阴为名”。此地历史上地处齐鲁边界,距鲁国故城仅百余里,是齐鲁必争之地。[13]

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水。又东南流迳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雝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

明堂,汉明堂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西城村东,西汉遗存。《史记》载,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封禅泰山,“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泰山县志》载,明堂即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筑。遗址为高台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80米,高17.60米。文化堆积厚1~3米。1973、1982年调查时,有红烧土、灰坑、夯土墙基等暴露。采集的陶片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粗绳纹和弦纹,可辨器形有罐、盆、豆、板瓦等。台地西有泉,后人立有“明堂泉碑”。附近尚存“汉明堂”和“明堂旧泉”刻石。

环水,今大津口乡以西明堂河、明堂泉即其遗址。其水因环绕明堂,故名环水。[14]

A3

汶水又西南流,迳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偃有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保也。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

徂徕山,一作徂来山或尤徕山。在山东泰安市东南。北宋初学者、文学家石介隐居此山,世称徂徕先生。著有《徂徕集》。[15]

徂徕之松,徂徕之松《诗经》中有“祖徕之松”。郦氏征引多种古籍来说明祖徕之松的神异。如《广雅》说:“道梓松也”《抱朴子》引《玉策记》说:“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鲁连子》说:“松枞高千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说:“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西汉末年赤眉军首领樊崇曾占据此山,所以自称为“尤崃三老”。地方学者指出《汶水篇》中的大部分内容记载了秦山地区汶水流域的史迹典故[16]。

巢父庙,礤石峪在徂徕山南麓。谷内的古道观遗址,原为巢父庙,后又称隐仙观,面南背北,依山而筑[17]。

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迳县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迳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阳关亭,详后文。按《括地志》阳关故城在博城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学界多认为在今泰安市东南六十里阳关村一带。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迳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

博县故城,博县故城位于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后旧县村西400米,系战国、汉·泰遗存。清同治六年(1867)版《泰安县志》载为春秋鲁国博邑,汉代博县治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250米。现存北城墙和西城墙,高3~10米,基宽约35米,顶宽10米。黄褐土夯筑,夯层明显。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北部地势较高,暴露大量汉代砖瓦残片。采集有战国时期夹砂灰陶盘、泥质灰陶豆盘和汉代汉质灰陶罐口等[18]。

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

龙乡故城,不少学者按民国《重修秦安县志》“今大汶口东十余里,有城基,俗曰'乡城’是也”认为乡城遗址即龙乡故城。[19]通过比对文物地图集,可知乡城遗址位于亭亭山之下游,汶水南岸,与注文所述“汶水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严重不符。而按方位次序考量《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位于博县故城与亭亭山之间的龙乡城方位则是相对正确的;比对文物地图,颇疑龙乡故城与泰安市岱岳区泉林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岱岳区北集坡镇泉林庄东南300米,系战国、汉遗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0.35米。采集有战国时期夹砂灰陶罐口、泥质灰陶豆盘和汉代泥质灰陶罐口、盆口等[20]。

亭亭山,亭亭山在今秦山以南汶口镇境内。《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封禅篇》:“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郦氏记曰:“汶水又西南迳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21]

汶水又西南迳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阳虎据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

淄水,淄水,古淄水今称淄河,发源于今莱芜东北原山,沿今淄博市区南部鲁山北麓流向东北,至牛山西侧汇入天齐渊,折向东流,再折向北,流经临淄城址东侧。在南北朝以前,淄水是汇入时水(今称乌河)后直接人海,至隋唐时期改行今小清河下游河道。至宋金之际,始汇入上中游河道,形成小清河水系。淄水之名见于《尚书・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此水所流经地带石呈黑色,水波若漆,故称淄水。[22]

菟裘城,菟裘国,少昊后赢姓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菟裘,复姓。秦之先,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左传·隐公十一年》:“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杜注:“菟裘,鲁邑,在泰安梁父县南。”服虔注:“菟裘,鲁邑也,营菟裘以作宫室,欲居之以终老也。”《春秋左传注》同年注:“菟音徒。《史记·秦本纪》载: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古菟裘城遗址位于泰安市楼德西村,泰安至楼德公路东,柴汶河南岸。郦氏记曰: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菟裘城北。”史卫东; 仲俊涛等学者实地踏勘后在楼德镇楼德西村找到了古菟裘城遗址,经村里老者指引在老砖瓦窑附近找到了菟裘城遗址,遗址上现为耕地,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23]。

淄水又迳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

梁父县故城,梁父故城位于泰安市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东北,系汉代遗存,俗称“羊枯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城墙大部分平毁,现存北墙东段长500米,基宽约30米,高1~3米。黄粘土夯筑,夯层厚0.14米左右。城址中部为一高台地,现存边长约50米,高出周围地表1.50米。城内文化堆积厚3米以上。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绳纹罐口沿、豆盘、卷云纹瓦当残片、菱形纹砖和铜镞等。《泰安县志》等载为汉代梁父县治,晋为羊祜封邑[24]。

淄水又西南迳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迳郕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淄水又西迳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

柴县故城,位于泰安市楼德镇柴城村及其周围,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已平毁,地面无迹可寻。文化堆积厚约1米。采集有泥质灰陶豆盘、残瓦当、筒瓦等。《水经注》载:“淄水西南经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泰安县志》载:“柴县故城,县东南一百里,汉置县,属秦山郡”。即指此[25]。

郕城,郕城故城址位于南故城村与华丰镇北故城村、西故城村之间。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约630米,南北约850米,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局部含汉瓦片。东北角尚存,最高处高出地面约12米,东、北残长约100米,发现多眼陶圈水井,采集到花纹铺地砖及云纹圆瓦当,树木双兽纹瓦当等战国、汉代遗物[26]。

汶水又南迳钜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今汶上夹水有方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

钜平故城,位于宁阳县磁窑镇前丁家庙村北侧,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墙多数夷平,现存东北角和西北角残长约80米,宽约15~20米,高3~6.50米。黄褐土夯筑,夯层厚0.07~0.15米,墙上留有夹棍棍眼。东南角地表下曾发现夯土墙基。城内文化堆积厚0.80米以上。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板瓦、筒瓦等残片。清光绪《宁阳县志》载“汉高帝置钜平县,属泰山郡。至南北朝时,仍属泰山郡,隋代省并”[27]。

汶水又西南迳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秉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汶阳县,汶阳故城位于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后石桥村西北约1千米,系汉代遗存,清光绪《宁阳县志》载为汉置汶阳县故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300米。城墙早年夷平。城内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城北部有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高地,俗称“金銮殿”,散布有较多的简瓦、板瓦残片。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盆、罐、云纹瓦当等残片。[28]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

汶水又西,洸水出焉。又西迳蛇丘县南,县治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杜预曰:济北蛇邱县所治铸乡城也。

洸水,洸一作光。又名洸河。今山东境内大汶河的一条分流,自宁阳县东北堽城附近析流而出,西南流至济宁市注入运河。《晋书·荀羡传》:东晋永和十二年(356),“羡自光水引汶通渠”。是四世纪中已有引汶入洸通渠之举。《水经·汶水注》所记洸水即源自汶南会洙水。后因引汶工程废弛,洸水上源与汶水隔绝。蒙古宪宗七年(1257)为通饷运,于宁阳县东北筑堽城坝,引汶由洸会泗,以增运河水量。其后*济州河、*会通河均以洸引汶为主要水源。明代改于戴村筑坝引汶,但仍引洸水以济运。清末罢漕运,运河工程废弛,洸河上游也渐枯绝[29]。

蛇丘县(铸乡故城),本春秋铸国,西汉置蛇丘县。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西汉属泰山郡,东汉至晋属济北国,南朝宋为济北郡治,北魏至北齐属东济北郡。北周属肥城郡。隋开皇中废。地方学者认为蛇丘县故城在今肥城市汶阳镇李家楼村、宿家楼村(当地至今仍统称楼上村)一带,距离秦汶阳县城不足三里地,古称棘邑[30]。

A6

△又西南过刚县北。

《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也。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让及阐,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

刚县,即刚邑故城位于泰安市宁阳县堤城镇堽城里村,系春秋、战国、汉遗存,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北部为汶河冲毁,南北残宽800米。东、西、南城墙断断续续,东南和西南角保存较好。一般高3米,最高处8~10米,宽约15~20米。黄褐细砂土夯筑,夯层厚0.16~0.20米,墙中保留有夹棍棍眼。东、西、南各有城门一座,东门外两侧原各有一夯筑土台,南台已平毁,北台残高5米,直径约10米,似为门阙。城内中部有一夯土台基,现存平面近圆形,高约10米,直径约40米,曾发现石柱础,当为建筑基址。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2米。采集有战国时期泥质灰陶豆盘、齐国刀币。汉代泥质灰陶鼎、甑、筒瓦、板瓦等残片及五铢钱石范。《宁阳县志》载为春秋鲁国阐邑,战国齐国刚邑,汉置刚县[31]。

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迳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迳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

蛇水,即今山东肥城市南之肥河。《水经·汶水注》:蛇水“出(刚) 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又西南径夏晖城南,……又西南入汶”。

蛇渊囿,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春秋》:定公十三年(前497),“夏,筑蛇渊囿。”《水经·汶水注》:“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32]

蛇水又西南迳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让,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

夏晖城,在今山东肥城市南夏辉。《春秋》: 桓公三年 (前709),“齐侯送姜氏于讙”。《水经·汶水注》: “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 是夏晖乃下讙因音近而讹。夏讙城址位于肥城市安驾庄镇南夏辉村南600米汶河北岸,东周遗存位于大汶口河河床内,城墙无存,城址形状和面积不详。文化堆积已暴露。曾发现夯土残城墙和砖石城基等。采集有夹砂灰陶砖、瓦残片、泥质灰陶壶、盆残片等。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今夏辉村为古夏讙城遗址。齐桓公曾在此设宴会群臣”[33]。

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迳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迳遂城东。《地理志》曰:蛇邱遂乡,故遂国也。《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邱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邱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迳下让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迳春亭北,考古无春名,惟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马山,按方位次序推析颇疑与今肥城市东马山、西马山一带山岭有渊源。

沟水,杨守敬认为即肥城小会河,犹称沟水河。(今肥城县东有小会河,世人犹名沟水河[34]。)比对腾讯地图约今上庄炉水库所在的那条河道。

棘亭,按方位次序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锁鲁城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安驾庄镇锁鲁城村北侧,系东周遗存。遗址已整为平地,面积和文化堆积不明。曾发现有夯土城基遗迹。采集有夹砂灰陶罐等残片。民国《泰安县志》载:“安驾庄西北五、六里,小会河西半里,有村曰古城,北里许望鲁山,西南二里为护鲁山,锁鲁城在两山之间。[35]”

遂城,按上述注文“今城在蛇邱西北”作方位考量,比对文物地图,颇疑遂城与肥城市西古城遗址有关联,30-A3西古城城址位于肥城市边院镇西古城、东古城、中古城等村之间,系汉代遗存。遗址位于高台地上,相传为古城,建置不详。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0米。南端断崖暴露长约30米的夯筑墙基,夯层厚约15~30厘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粗绳纹罐口、豆盘、绳纹罐、板瓦残片、五铢铜钱等。[36]。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表述与注文(沟水)“又西南迳遂城东”的方位描述相抵牾。故此遂城地望尚需作进一步的细致甑别。

下让城,即前文所谓之夏晖城。

春亭,按方位次序考量颇疑与春城故城有关,该城遗址位于宁阳县鹤山乡徐家平、李家平等村北700米处,系东周、汉遗存。位于大汶河南岸。平面呈长方形,故城北部为大汶河冲毁,已成河滩,现存东西长约l500米,南北宽约500米,部分为河沙覆盖,绝大部为为徐家平等村庄占压,夯筑城墙逐年侵蚀,现已夷为平地。城内文化堆积厚1.50米,局部地区下层有东周文化堆积。采集有东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钵口沿、泥质灰陶盆口沿、豆盘、豆把及铜鼎,汉代泥质灰陶豆把、板瓦、筒瓦残片等。《汉书·王子侯表》载:“春城侯允,东平炀王子,(元始元年)四月丁酉封,七年免”。1931年《宁阳县志》载为西汉春城侯之都城,东汉废[37]。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

《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春秋》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

东平国,东平故城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及村北侧,系东周、汉、西晋、唐遗存。清代光绪《东平县志》等载为周代宿国,汉为东平国治所,隋、唐为东平县治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60米,南北宽1300米,城墙陆续平毁,现仅存西墙北段,长250米,宽20米左右,高2.50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20米左右,墙上留有夹棍眼。城内文化堆积厚1.50~2米。故城西南部有一高台,俗称皇城。其周围有河道遗迹。北部中心区地势略高,城墙外西、南、北三面存护城河遗迹,宽4~20米。采集的遗物:东周时期夹砂红褐、灰陶、褐陶绳纹鬲足、夹砂灰陶绳纹罐口、泥质灰陶豆;汉代泥质灰陶板瓦、筒瓦、卷云纹瓦当、散水等残片及五铢钱石范、铜剑、戈、镞、车马饰、带钩、铁器残件;西晋虎符;唐代青瓷壶、瓶、杯、碗、豆、盘、白瓷、盘、碗等残片[38]。

章县,即鄣国故城,位于东平县接山乡鄣城村南侧,系东周、汉遗存。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等载为春秋时期鄣国,后灭于齐,汉为无盐县鄣城。城墙早年平毁。面积残存8.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0~0.80米。采集有东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泥质灰陶豆把、豆盘、罐口沿、盆口沿,汉代泥质灰陶绳纹罐口沿、瓮口沿、板瓦、筒瓦、瓦当残片等[39]。

无盐县,秦置,属薛郡。西汉为东平国治。西晋属东平国。南朝宋为东平郡治。北齐废。无盐遗址位于东平镇无盐村西南1.5千米·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为战国齐邑,西汉置县,为东平国治所。现城墙已无迹可寻。残存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0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罐、盆、瓮、板瓦、瓦当等残片[40]。

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西南流迳肥成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左迳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城句窳亭,复其租而迳泰山,即是亭也。

泌水,即今山东肥城市西南康王河。

肥成县故城,西汉置,属泰山郡。学界多认为治所在今山东肥成市北老城。东汉属济北国,寻省入卢县。三国魏复置,西晋废。 即“肥城县”

句窳亭,在今山东肥城市南。《后汉书·章帝纪》李贤注引《东观记》载:元和二年(85),“凤凰见肥城句窳亭槐树上”。《方舆纪要》卷31:“今县南四十里有凤凰山,即其地也”。比对文物地图按方位距离考量,颇疑肥城市西陆房遗址与之有关联,该遗址位于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西陆房村北300米,系汉代遗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80米。暴露有石椁墓。采集有泥质浅灰陶罐口、夹砂灰陶豆把、五铢铜钱、铜镜、铁剑等[41]。

泌水又西南迳富城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富城县故城,西汉置。《中国历史大辞典》认为富城县故城治今山东肥城市西南。属东平国。东汉作富成,三国魏复作富城县。东晋废。北魏复置,属东平郡。北齐废[42]。按方位次序比对文物地图颇疑与今肥城市西南的晒书城有关,该遗址位于肥城市桃园镇西里村东北l.5千米,系汉代遗存,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2米。暴露有灰坑、石淳菜等。采集有泥质灰陶罐、壶、铁刀等遗物。据清康熙年间《肥城县志》载:“在城西南三十里,旧为晒书城。相传孔子经游处。世人议建祠塑像以祀孔子。”祠已废圮,世人仍习称此地为“晒书城”[43]。

桃乡县故城,西汉鸿嘉二年 (前19)封东平思王子宣为桃乡侯国于此,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四十里南陶。东汉废。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泒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郈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鸡矣。《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

无盐县之郈乡城,春秋时为鲁叔孙氏邑。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后亭。《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前517),臧会 “奔郈,郈鲂假使为贾正焉”。《春秋》: 定公十二年 (前498),“叔孙州仇帅师堕郈”。杜注: “郈在东平无盐邑东南。”

汶水又西南迳东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古厥国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迳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也。

平陆县故城,本东平陆县,南朝宋去“东”字为平陆县。治今山东汶上县北。元嘉中侨阳平郡及乐平县于此。北齐废郡,改平陆县为乐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改为平陆县,移治今汶上县西。唐天宝元年(742)改为中都县。南朝宋至东魏皆属东平郡,隋、唐属兖州。

危山,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

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迳致密城南。《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彫伪矣。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迳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迳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迳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

茂都淀,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南南旺湖一带。

致密城,地方学者认为即阚城遗址,该遗址位于位于济宁市南旺镇十里闸东村西北1.5千米处,东周遗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50米。采集有夹砂灰陶绳纹鬲口、鬲足、泥质灰陶豆盘、豆把、罐口、盆口等[44]。

汶水又西迳郈乡城北,《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汶水西南流,迳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五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郈乡城,即郈邑故城,位于东平县彭集镇郈亭村周围·东周、汉,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等载为春秋鲁邑,汉为无盐县郈乡。城墙已平毁。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100米。文化堆积厚约2米。采集有东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罐口沿、豆把,汉代泥质灰陶板瓦、筒瓦残片等。[45]

寿张县故城,寿张,春秋为良邑,战国为寿邑,秦设张县,西汉置寿良县。东汉光武帝因讳其叔父名“良”,改为寿张县。其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霍庄。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寿张县为寿昌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480年),复名为寿张县[46]。霍庄遗址位于东平县新湖乡霍庄东200米,系东周、汉遗存。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80米。采集有东周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鬲口沿、鬲足、泥质灰陶豆盘、豆把和汉代泥质灰陶鼎、罐、板瓦、筒瓦等残片[47]。

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迳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迳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东平,祀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迳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

长直沟水, 巨野泽原为济、濮自西南来所注,至下游为梁山泊,则又为汶水自东西流所注,其后梁山泊淤高,汶水下游乃折而北流由长直沟水(盐河)人济。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济水)人海后,河床逐渐淤高。辛亥以后,汶水遂被壅塞成东平湖,日益扩大。[48]

须昌城,须昌故城位于东平县老湖镇老埠子村周围,系汉、唐遗存,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为周代须句国都城,秦置县,汉初称须昌,曾为东平国治所,后置县,晋为东平郡治,唐为郓州州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平湖为蓄洪区,故城已为湖水淹没。平面呈长方形,面积和文化堆积不详,湖水平涸季节,尚有局部残墙露出水面。采集有汉代泥质灰陶罐口沿、板瓦、简瓦、滴水残片和唐代青釉、白釉瓷器残片等[49]。

东平宪王仓冢,王陵山汉墓群九座古墓,其中五、六、七号墓于“文革”时毁坏,其余六墓目前尚保存完好。1958 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其中三号墓进行考古发掘,考证爲东平宪王后代墓葬,“王陵山汉墓群”当爲东平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群。据清光绪《东平州志》:“王陵山,县治北五里也,以爲崤山,非也,汉东平宪王墓在焉……其西爲杏花岗,南枕大清河。”是墓位于王陵山下,大清河北。大清河即北魏之漆沟水。“王陵山汉墓群”与郦注所言之方位相符,可知至清末民国时其墓尚在,今据考古鉴定王陵山汉墓群一号大墓即东平宪王刘苍冢。康熙时王士祯《东平宪王墓》诗云:“乡是人亡万古悲,东平宫殿草离离。陵前赐剑知何处,金粟飘零剩断碑。”据此张鹏飞推测清初时其墓尚存残碑,然今世其墓尚在,碑已不存,当亡于近世[50]。



[0]《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18页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8画以下》

[2]赵卫东,王予幻,秦国帅主编,山东道教碑刻集 博山卷 下,齐鲁书社,2013.12,第711页

[3]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08,第750页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苏秉琦著,中国考古学(中), 战国秦汉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9,第59页

[6]《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658页。

[7]摘自 《岱岳文化通览》上编 第二章 西周至春秋战国:齐鲁交汇的岱岳文化

[8]摘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9]《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657页。

[10]《水经注疏》,第2061页。

[11]谭惟翰,陈钟梁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初中第6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02,第396页

[12] 胡立东主编,泰山文化之旅 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04,第169页

[13]《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485页。

[14]胡立东主编,泰山文化之旅 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04,第170页

[15]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16]胡立东主编,泰山文化之旅 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04,第171页

[17]徂徕山:泰山姊妹 秀外慧中,腾讯旅游[引用日期2013-04-24]

[18]《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485页。

[19]摘自孟昭水校点集注,岱览校点集注下,泰山出版社,2007.08,第600页

[20]《山东省文物地图集》(下),第521页。

[21]胡立东主编,泰山文化之旅 上,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04,第170页

[22]曲英杰著,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12,第181页

[23]史卫东; 仲俊涛:泰安市域先秦古邦国历史地理考察,泰山学院学报 2011-09-25

[24]《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28页

[25]《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28页

[26]东庄乡(郕城) 山东省情网(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引用日期2013-05-12]

[27]《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54页

[28]《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55页

[29]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30]张晓峰:千秋古邑汶阳县历史沿革考证,泰山学院学报. 2019,41(03)

[31]《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53页

[32]摘自《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33]《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40页

[34]《水经注疏》,第2077页。

[35]《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40页

[36]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40页

[37]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53页

[38]《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68页

[39]《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68页

[40]《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68页

[41]《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40页

[42]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43]《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40页

[44]《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467页

[45]《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68页

[46]王培勤著;濮阳日报社编,濮阳春秋 下 修订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07,第533页

[47]《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68页

[48]白楚荣编著,论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1,第91页

[49]《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569页

[50]张鹏飞,《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第117页。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水经.汶水注》考略(修订稿)的历史知识,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