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走进龙心理:龙心理的今生与前世的历史知识


2023-05-06 21:54:18 ,,,,,,,,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54原创文章

中国古人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成长路径。修身,就是修心,而修心的依据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套心理学至少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字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它迷失了。现在,我们把它从尘封的历史中把它发掘整理了出来,命名为“龙心理”。

之所以叫它“龙心理”,而不是“龙心理学”,是出于三个原因的考虑:一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表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自成体系的心理学;二是“心理”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见于晋代陶渊明的诗句,“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距今已经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可以代表中国人对人类心理的悠久认识;三是表示这套心理学从架构到形式到内容,都与西方心理学完全不同,它秉承中国文化重“理”的传统,重在“明人心之理”,而不是西方式的“学科”。

以上,是对龙心理总体情况的介绍。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龙心理分成两个部分来介绍,一个是龙心理的今生,也就是我们发掘整理的过程及内容;另一个就是龙心理的前世,也就是龙心理发掘整理之前的大体情况。

龙心理的发掘整理,是一个非常艰难曲折的过程,身残志坚的民间研究者高行之,为此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

自从孔子的中庸思想迷失以后,大概历代都有人对难以解释的孔子中庸思想提出质疑,不过,留下历史痕迹的,第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他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领悟了孔子“人人可以做圣人”这一思想的人。据说,当他兴冲冲地告诉爸爸,他立志做圣人时,爸爸赏给了他一巴掌作为回应。可惜,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就连王阳明自己,也没有深究,转而向其他途径求道了。

对于“中庸”一词无法合理解释一事,有专家们解释说:孔子讲的是哲学理论,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层次就低了。言外之意,似乎只有脱离字面意思的满嘴跑火车,才是高档次的哲学。只是,不知道这些专家又如何解释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呢?难不成这些专家们认为,孔子是随口编造了个根本讲不通的“中庸”概念,来忽悠他的学生们的吗?

名不副实,必有猫腻!

《中庸》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思是说,只要做了,没有不从隐藏中表露出来的,没有不从细微中显现出来的。所有做过的事情,不管经过多久,只要我们用心,就肯定能找出真相。

梁漱溟先生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扬孔子有自己的一套心理学的人。梁先生认为,要真正研究出符合孔子本意的孔子学说,需要两种工夫:一是需要心理学的工夫,并且强调,心理学的研究是重新认识孔子学说,重新发挥孔子思想,顶必要的一面工夫;二是对于中国的古籍,或关于孔子的书,要有方法的作一番整理工夫。而且,梁先生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对于中国心理学认识和理解的专著,这本书叫做《人心与人生》。

梁漱溟先生像

梁漱溟先生的学术思想给了高行之非常大的引领和鼓舞。

在梁漱溟、徐中舒、钱穆等前辈们学术思想的指引下,在丁在献先生的无私帮助下,2016年,高行之幸运地揭开了孔子的“中庸”之谜,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管子学刊》公开发表了论文《庸器探源》。

原来,在孔子学说体系中,中,就是陀螺的象形;庸,就是庸器,是西周时期,只有天子才可以同时使用的四种最高规格的乐器:悬鼓、和钟、玉磬、笙的合称,象征天子、帝王、圣人、最高权力,引申为最高的、最好的、最高境界;也借指当时周天子所拥有的那支庞大的乐队,具体人员配置在《周礼》中有详尽的记载;庸,也借以指像使用庸器演奏一样的为人处事,使之和谐。

孔子深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更是明确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弥补语言文字的这一缺陷,为了做到名至实归,他历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受到《尚书》、《诗经》、《周礼》的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本意就是启发人们通过观察陀螺旋转状态中的特点、特性,观察、思考西周天子拥有的庞大乐队演奏庸器时,所需要注意的每一个细节、需要处理的每一个关系,去体会、领悟“道”的完整内涵。

随着孔子“中庸”之谜的揭开,我们发现,中庸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借助中庸的字义,结合陀螺旋转中的特点特性和以“庸”为代表的西周超大型乐队的演奏过程,我们可以把中庸认识论简单地表述为:达到无或者最高境界的和谐就是成功;而把中庸方法论表述为:像旋转中的陀螺一样,或者像演奏庸器一样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功。

《中庸》一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礼记》中说:“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就是像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些人情什么也没有的状态,或者是音乐即将开始演奏但尚未演奏的瞬间一样,一片寂静,掉到地上根针都能听到的状态,叫做“中”;中就是无的状态,而庸就是有的最高境界;有的最高境界就和无一样,其核心与本质就是和谐、稳定;而人的使命就是使事物和谐、稳定。

这与陀螺旋转中的状态恰好可以完美地对应,也完美地解释了无与有之间的对立统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核心就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不就是有且和谐稳定的状态吗?

心理健康的三原则,其核心也是和谐、稳定。这不正是中庸所表达的核心意思吗?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中庸思想,用在心理领域,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不只如此,我们还从中国古代典籍和文献中找到了确凿的心理话题。除了前面提到的《论语》、《中庸》、《周礼》、《礼记》,还有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简中,有一篇510字的短文,名为《恒先》。

受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曹峰教授的启发,经高行之整理,我们发现,《恒先》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专著,揭示了人类心理形成的过程、内存动力以及活动规律,成为龙心理核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龙心理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构建。

龙心理有六个基本理论模型,分别为心理形成三元理论、自我三元结构理论、人情理论、心理模式循环理论、中庸理论。这六个理论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解释我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各种心理问题,并指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法,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操作。

以上就是对龙心理今生的介绍。

《恒先》简文

那么,龙心理的前世又是什么样的呢?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龙心理至少是成熟于西周时期。周礼就是建立在对人性、对人类心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依据就是我们今天称为“龙心理”的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

龙心理的完善则以孔子“中庸”思想的建立为标志。孔子把龙心理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中,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过,这也造成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对自己的这套心理学一无所知,形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出自《易经》)的历史事实。

当然,客观上,也是由于龙心理过于简单,不具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加之中国古人研究它的目的,又是重在指导实践,特别强调“一以贯之”、“触类旁通”、“融汇贯通”,“大道至简”,因此,它也就没有独立的名字,一直以来,都是以形而上的“道”的形式存在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规范,其内容散布在《论语》、《中庸》、《礼记》等古代经典典籍中,成为古代教育的基础内容。

也就是说,虽然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有这样一套心理学存在,但世世代代却都在享受着这套心理学的红利。这也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类似西方的心理学,也没有类似西方的心理咨询行业,却从来没有发生值得历史记载的心理健康异常事件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没有心理学,而是大家天天都在用,却不知道。

孔子非常推崇尧舜禹式的民主禅让制,中庸思想的核心,也是教导人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修身、实践、提高,人人都有成为圣人或帝王的机会。

孔子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名称,帮助人们更深入、全面地体会、领悟他所传扬的“君子之道”。为此,他用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去世前不久,才找到了他认为人们最熟悉、又最能体现“道”的内涵的两样东西,那就是陀螺和庸器,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

如果没有意外,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

孔子:

孰料,历史却和孔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自秦始皇开始,哪个皇帝不是在做着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做皇帝的美梦?又岂能容忍孔子“人人都有成为圣人或帝王的机会”的学说?

于是,孔子学说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改造的重点。于是,御用文人们就把“庸”的本义作了篡改,使“庸”从通灵玄妙的乐器、天子、帝王、圣人、最高境界,一下子变成了呆板毫无生气的铜器、平庸、无能,而且,似乎一切都做的天衣无缝。

不用问具体是哪个皇帝做的,每一任皇帝都有这样做的动机和能力,都是这一过程的推动者,都有作案嫌疑。

于是乎,“登庸”、“平庸”这类曾经人人追求的人生最高理想,就一下子成了后世人人厌恶避之不及的东西,人们再也搞不懂孔子的“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了,都在自以为是,互不服气,结果就出现了一个人一种解释,一百个人一百种解释,一千个人一千种解释的奇观。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中庸

好了,关于龙心理的前世我们就说到这里。不过,最终正如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天理昭昭,真相,总有一天出来的。

小伙伴们,你怎么看?

请扫二维码为您细细讲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走进龙心理:龙心理的今生与前世的历史知识,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