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浅析重庆木洞山歌的艺术特色的历史知识


2023-05-06 21:54:18 ,,,,,,



引 言

选择此课题,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木洞山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促进我国民间音乐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再者,由于木洞山歌自身的特点以及时代潮流发展的原因,木洞山歌已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笔者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让木洞山歌能在现代社会的音乐舞台上重展光彩。最后,笔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粗浅的研究能为木洞山歌的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 论

1重庆市木洞山歌种类与表现形式

在巴渝山歌文化的弘扬与熏陶之下,经过木洞地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农业劳动与生活中的不断努力积累、提炼与创新,木洞山歌已经形成了一批品种繁多、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独特历史风味的巴渝山歌。它已经渗透到木洞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居住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是整个木洞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中必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广泛流行的历史时期为主要基础,将其分为中国传统山歌与新兴的山歌两大门类:

1.1 传统山歌

传统山歌是流行在建国以前的木洞山歌。根据木洞山歌的内容和题材,可分为禾籁、盘歌和神歌三类:

1.1.1禾籁

禾籁又叫蒸秧歌、庄稼歌、打禾籁、合来等,是农民在褥秧时为了解除劳动的枯燥疲劳,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所唱的山歌。

打即是表演唱歌。禾是粮食和谷类农作物的总称,在《木洞山歌》中指的是庄稼和小小的幼苗。籁这个词的本意既可以指古代一种叫做竹制的管乐器峒,又可以指那些发自于孔穴里面而产生的声音,也可以泛指那些发出来的声音。劳动人民不事刻苦雕琢,直抒其情志的高山之歌为了天佑而自鸣。农民和群众把有效地除却了秧田上的杂草,这些稻禾正在茁壮成长的蒋秧进行劳作,所唱的这首山歌被人们称之为禾降雨安吉。足以见得这是直出农民胸臆纯朴自然的劳动歌声。

木洞地区的田地比较多,庄家户多数都种有田。种田就得插秧、蒸秧,多数男子都得下田干农活,要除草蒋秧,喊唱禾籁。旧时,木洞地区蒋秧季节随处都能听到打禾籁的山歌声,正如民国年间向楚在《巴县志》里所写的那样,此时蒋头秧、二秧,“农歌四闻”。

禾籁除具有一般山歌抒情表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传递信息、交际联络功能外,最突出的是它与木洞人的劳动时时相伴、息息相关。靠喊禾籁来提神鼓劲,激发抑清,提高工效,尤以夏季蒋秧劳动最为典型。从芒种到夏至,一般要褥二至三次秧,礴秧就是清除田中杂草,将那些长得高的稗子、四叶菜、光棍子等杂草用手扯起来,扯断了的连同浮在水面的鸭舌头、水窝箕菜等杂草一起用脚踩入泥中,再将泥土表面抹平以免再生。劳动强度不大,动作单调枯燥,加之头顶炎炎烈日,时间长了人就会无精打采,提不起劲,甚至哈欠连天想打磕睡。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唱禾籁,边蒸边唱,你领我和,此起彼伏,既活跃了情绪,又振奋了精神,更加快蒋秧的进度。

1.1.2盘歌

盘歌是对歌的形式,有专用曲调和起兴的歌头子,在蒋秧劳动、打谷场上、儿童放牧、打柴或赛歌活动中必唱。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自盘自答,二人对唱的。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花草虫鱼,生产生活知识无所不盘,是劳动者传授知识、经验的手段和形式。除传统的唱词外,多为即兴编唱,最能表现歌手的聪明才智,为民间各种赛歌活动中必唱的,常把赛歌推向高潮。盘歌在重庆地区又叫“打唐二”,“唐二”是原巴县地方戏阳戏中的一个丑角人物,又懒又愚、好逸恶劳,对什么都不动脑子,他的女人跟他一样,也是一个懒婆娘,流传有“唐二唐,唐二唐,唐止下河栽高粱,高粱不结籽,饿死唐二两口子”的歌谣。打“唐二”就是“打懒人”,含有让懒人变勤劳,愚人变聪明,通过盘歌相互提醒,相互勉励之意。如《唱个螃蟹害人多》、《大家都来唱盘歌》、什么出来一点红》、《大枝大叶啥子花》、《什么吃草不吃根》等等。

1.1.3神歌

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神歌,但是木洞地区的神歌有自己的含义。木洞地区的神歌的“神”字,是巴渝方言,指那种爱开玩笑而不分场合和对象的人。因此,神歌所唱内容为诙谐逗趣的,常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过来唱。如“扯谎歌”、“倒头歌”等,曲调是从高腔或矮腔中演变来的。如《小伙一见好心慌》、《糖心包子要走糖》、《约我一天又一天》、《月儿弯弯两头尖》、《听五更》、《隔河看见郎赶场》、《十二月打戒箍》见词例一《地上长的盘一盘》见词例一等等。

1.2 新兴山歌

新兴木洞山歌是随着时代发展、演变的产物。建国后,山歌进入剧场,登上群众文艺舞台。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木洞歌手们运用传统山歌曲调填词,采取串联手法整理成新兴山歌。新兴山歌主要是为山歌表演而产生的,也叫表演歌。它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单支曲调的山歌,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如歌唱木洞好地方》、《家乡大变样》、《铁树开花水倒流》、《合作花开朵朵鲜》、《大家都来唱一唱》等。二是数首或者更多的内容相关的单支山歌,或以曲调直接相联,或以朗诵联结而以唱为主的山歌联唱,如《木洞新气象》这首山歌联唱是由《喜鹊闹枝头》、《出门颂歌》、《路上唱山歌》、《政策多了头》、《建设大开展》、《桃花岛赞》、《抽水灌田》歌曲联唱而成《城镇新貌》山歌联唱由庆庆调、七哥八个调、划哟调等传统山歌曲调填上新词,以唱为主辅以朗诵联结的山歌联唱还有《筑路英雄大联唱》、《赶场》、《木洞情歌大联唱》、《木洞禾籁大联唱》等等。三是加进道白、对话,融入简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山歌剧,如《多样的小队活动》、《护林育山》、《林木专员陈应福》、《迎春官》等等。

1.3重庆市木洞山歌的表现形式

木洞山歌歌词多属即兴创作,即兴演唱,无伴奏音乐,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腔调和唱法。过去木洞山歌只能在田里山间、坡上地头,农民于劳动中或工余后唱唱而已,以解除劳动的疲乏和抒发劳动者的心情,作为一种自娱自乐、自寻乐趣的一种形式。 喻老师③介绍,在过去薅秧季节里,不仅“农歌田闻”,而且此落彼起,接连不断,十分悦耳动听,这不仅提高了劳动民众农作时的激情,也为民众带来了劳动的欢乐。 禾籁山歌也就在这样特定的独特劳动环境中十分自然地形成并不断得以发展的。木洞镇为长江南岸重要的水陆码头,川江航段此滩多水急,过去木船要破浪行舟,穿过峡滩,便需要船工们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吼唱“号子”,喊号子唱法特点一般为“一人领喊,众人帮腔”,一首号子多为四句,一句七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 木洞山歌的歌种之一船工号子便是在这样特定的地理和劳动环境中诞生。 木洞山歌的形成除了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它自身所有的劳动生产特点有关之外,旧时的民俗,如婚丧寿礼、修房造屋等风俗,为民俗山歌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条件,又为它的交流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木洞山歌的发掘、继承和发展,把它作为巴渝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山歌手也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厚爱。

2重庆市木洞山歌的音乐特征

2.1 音阶调式方面的特征

音阶调式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音级运动的基本形式,在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重庆木洞山歌之所以能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主要是得益于其富有特色的音阶调式。仔细研究重庆木洞山歌可以发现,它的音阶调式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进化阶段,并最终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2.2 以“五声”性音阶为主的调式

以“五声”性音阶为主的调式。在笔者所调查的300首重庆木洞山歌中,由“宫、商、角、徵、羽”所构成的五声性音阶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以“五声”性音阶为主的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可以单独作为主音存在,因此其音阶调式带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此外,木洞山歌在保证五声音阶的基础之上加入清角或是变音等附加音而形成的六声、七声音阶也属于五声性音阶的范畴,其作为一种辅助音出现在木洞山歌的弱拍或是尾音滑音上,起到了一定的色彩装饰性作用。例如,木洞山歌《白鹤飞起白又白》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五声性音阶为主的调式特征,它是一首五声徵音调式的山歌,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了清角音4而形成六声音阶,这不仅辅助了五声性音阶主体的进行,还对该乐曲的音色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更加突出了音乐的主题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鹤起飞时动人的场景。

2.3 尾转式调式

尾转式的调式。调式的尾转在我国的民歌中比较常见,是指在民歌即将结束的时候,调式突然进行转变。一般而言,木洞山歌在开头以及中间行进的发展过程中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非调式主音突然中止的情况,从而表现出了强烈的尾转式的特征。这种尾转式的调式增强了音乐发展的戏剧性效果,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带给受众一种意犹未尽的听觉感受。以《小妓笑郎舍得磨》为例,该乐曲前面的调式都是D宫系统的羽调式,全曲几乎没有出现过“5”音,但是在歌曲结束的时候却转到了徵调“5”音上,从而带给受众一种新鲜、意外之感,尾音的改变也提高了乐曲的表现力,表现出了男女之间娇羞、懵懂的爱情。

2.4 旋律方面的特征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诸多音乐要素中最为动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着音乐风格的形成。重庆市木洞山歌在西南地区的民歌中独树一帜,其旋律丰富多彩、婀娜多姿,能够让人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听觉效果。

2.5 抛物线状的旋律

抛物线状的旋律。抛物线状的旋律是木洞山歌旋律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这种线条形式的形成和重庆市木洞人民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木洞人民长期生活在山丘平川之中,地势起伏不定,因此山歌中的旋律线条也就呈现出一种中起上行高抛低落的抛物线形式。这种形式的抛物线通常是从中音区开始行进,唱起来朗朗上口;然后逐步上升到高音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歌唱者的嗓音;到达高音之后转而开始下行降落到歌曲的中音区或者低音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抛物线。正是这种旋律使木洞山歌不但好听,而且好记、好唱。例如,《心想唱歌就唱歌》中就多次出现抛物线型旋律,其起于中音,高潮定格在高音点re,结束在低音sol音,这种极为夸张的抛物线型旋律手法表现出了木洞人民对歌曲的喜爱。

2.6 前后重复的旋律构成

前后重复的旋律构成。重复是加深音乐形象、保持乐曲统一的旋律手法之一。重庆市木洞山歌的旋律旋法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前后重复的旋律特征。在笔者所调查的300首木洞山歌中,采用前后重复的旋律旋法的歌曲有105首,占到了总数的35%。虽然都是前后重复的旋律构成,但是具体的重复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对一个节拍的重复,有的是对音乐乐汇的重复,它们都是通过间奏(衬腔)做反复的变化,来扩充乐段内容,增强曲调行进的气势,并保证乐曲行进过程的完美性。例如,《哪有山歌出远门》就对结尾部分的旋律进行了重复,其在加以衬腔的情况下,在本该结束的23小节插入一定长度的衬词和唱腔,形成对结尾部分旋律的重复,从而引起了旋律结构的扩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3重庆市木洞山歌音乐文化特征

3.1 节奏节拍方面的特征

木洞山歌灵活的唱腔以及即兴式的演奏方式造就了山歌个性而又丰富多彩的节奏节拍。根据拍子的具体形成因素以及自身所包含的强弱快慢特点,重庆市木洞山歌中的节拍又可以分为单拍子、复拍子、自由拍子、交换拍子、变化拍子等不同类型的拍子。这些不同节奏的节拍可从整体上归为两种类型特征,即规整性节拍和自由性节拍。木洞山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巧表现出了巴渝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虽然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木洞山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心之下,木洞山歌定能够走出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

3.2 规整性节拍

节拍的规整性是指节拍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变化,木洞山歌中的规整性节拍又可以分为单拍子节拍以及复拍子节拍。其中,单拍子节拍的每一个小节呈现出的都是两拍子或是三拍子,其只有一个强拍,如2/4、3/4、2/2、3/8等节拍都是木洞山歌中比较典型的单拍子结构。如《正月喂猪腊月肥》《太阳大来晒死人》《清一早起来把门开》等山歌中大量应用了2/4节拍,从而呈现出一种简单的韵律感。而木洞山歌中的复拍子节拍作为另外一种规整性节拍是指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单节拍所组成的一种节拍形式,4/4、6/8、6/4、9/8等节拍都属于复拍子的范畴,其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强拍。如《奉劝哥哥莫赌钱》大量采用了4/4的复节拍,从而表达出一种诙谐、幽默。

3.3 自由性节拍

除了规整性的节拍之外,木洞山歌的节拍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自由性,具体表现在自由性散板节拍的运用上。这种类型的节拍没有特定的音符音阶的划分,对强弱拍的拍数以及乐理位置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是即兴而成的一种节拍。这种类型的节拍增强了木洞山歌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有利于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的复杂情感。例如,《花不逢春不乱开》就是采用的散板节拍,2/4、3/4、4/4、5/4等几种不同类型的节拍自由交替使用,带给人一种强弱关系复杂多变的听觉感受,整首歌曲也因此而表现得比较婉转动听、缠绵悱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木洞古镇劳动人民对音乐节奏的高度感知力。

4重庆市木洞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社会在发展,民风民俗在演变,民间音乐也渐渐的在被人们所忽略、遗忘,木洞山歌也不能幸免。 随着老歌手、老艺术家的衰老、谢世,过去张口就能即兴演唱山歌的山歌手已寥寥无几。 据巴南区文广新局朱科长介绍,在传承人这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已做了相应的措施,从上世纪90 年代起 ,木洞镇已有 8 所小学作为将木洞山歌引进小学课堂的山歌教唱基地,这为木洞山歌寻找传承人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学校教唱山歌的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落后,木洞山歌传承人依然存在面临断代的危险。

4.1重庆市木洞山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木洞山歌作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木洞镇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展的民间文化音乐,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宝贵财富,是巴渝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源泉,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传承保护木洞山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大民众在生活中传唱木洞山歌,不仅丰富了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加强了民众的团结精神,因为群众性的集体活动能起到很好地凝聚民心、讲究道德、弘扬正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小康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国家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且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巴渝音乐是汉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木洞山歌又是巴渝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保护传承木洞山歌对丰富我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木洞山歌中的罗儿调等音乐进行研究分析,对巴渝音乐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开掘有着深刻的意义。

保护和传唱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所特有的山歌,如木洞地域特色的薅秧禾籁,将其引入中国民歌歌坛,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历史,且有利于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入研究。

此外,保护传承木洞山歌对促进木洞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一定利用价值, 随着木洞镇周围旅游景点的开发,相关部门组织山歌艺术团,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旅游区进行展演,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2 重庆市木洞山歌的传承、保护措施及建议

在木洞实地考查中,我们了解到,市文化局、区文化局都非常重视对木洞山歌的保护传承, 在 1991 年重庆市命名的第一批 40 名民间歌手中,木洞就占 37 名,其中能唱500 首以上的 4 名一级歌手全在木洞 。不仅开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保护文件,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来进一步策划、规划对木洞山歌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建立。 目前木洞已编写了 30 余万字的《木洞山歌》专著,于 2005 年 12 月公开出版。 朱科长介绍说,政府对木洞山歌的传承保护,仅成立了专门的“木洞山歌艺术团”,并设立木洞镇 8 所小学作为实施山歌进课堂的实验基地, 从而培养山歌传承人。区政府已经开始让“木洞山歌”与巴南区电脑技术学校合作,由政府拨款,学校每周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学生不仅可学习巴南区的木洞山歌, 还可学习巴南区有名的接龙吹打、民间舞蹈、曲艺等巴南区的特色文化项目,这为巴南区的民间音乐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2.1.构建学校传承机制 ,促进教学良性循环

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木洞镇已有 8 所小学作为传承山歌的教唱基地,但在介绍造成洞山歌濒临消亡的因素时已讲述过, 木洞山歌现有的校本教材内容狭隘;教学方式、方法守旧、落后;教师音乐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木洞山歌的传承发展。 因此要想提高对木洞山歌的学校传承力度,建议构建学校传承机制,从而促进教学良性循环, 对此学校教育教学应重视教材的编写、改良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4.2.2重视教材编写

木洞山歌现有的校本教材内容狭窄、单一,教材只单单记载了歌谱、歌词,对山歌涉及到的音乐理论知识没有一点注解;针对目前拥有的乡土教材,建议首先应聘请专家与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探讨、协商,选取具有带表性的作品,按照现代音乐记谱方法认真仔细编撰,从而丰富校本山歌教材的内容;其次聘请音乐理论教育专家,针对木洞山歌所特有的音乐理论知识, 在课本中做上相应的注解,让学生在学唱山歌的同时了解、掌握音乐知识,为木洞山歌长期的发展、久远的传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 语

本文以木洞山歌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形成背景、种类、歌词特点、音乐特征以等方面入

手进行整理和剖析,重点研究了木洞山歌的歌词特点和音乐特征,试图能够为木洞山歌这样

一种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的初步研究结论可概

括如下:

木洞山歌是在它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民族民间音乐花园中的一朵美丽芬芳、光彩迷人的奇葩。木洞山歌深深根植于民族民间的肥沃土壤,对木洞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木洞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千百年来,木洞人民创造的木洞山歌艺术不仅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后代、为我国的民间艺术宝库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

木洞山歌的歌词结构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可分为五言体、七言体结构。在七言体

结构中又因句数不同还可分为七言四句体、七言六句体、七言多句体等不同形式。歌词用韵有两种情况,其一是隔句押,不换韵,首句入韵其二是每句都用相同的脚韵,一韵到底不换韵。歌词大量采用比、兴、夸张、铺排的创作手法。歌词中大量运用各种类型的衬字、衬词,根据衬字、衬词在歌词中的位置,分为首衬、尾衬和间衬二种形态。

木洞山歌的旋律优美动听,以字行腔。曲式结构相对规范,以单段体为主,具体的内部结构则复杂多变。除了单段体以外,也可见二段体、带再现的三段体等多段体形式。调式以微调式为主,羽调式次之,宫、商、角调式只占少数。以五声音阶为主要形式,六声音阶次之,还可见二音音列、三音音列、四音音列和七声音阶。节拍复杂多变,常使用交替拍子和混合拍子。节奏丰富,最典型的节奏型为不均分节奏型和均分节奏型。不均分型节奏包括各种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前短后长的不均分型切分、附点节奏是木洞山歌中最常见的节奏型。木洞山歌的演唱自然,音色优美。演唱以本嗓为主,假嗓和细嗓辅之。演唱木洞山歌要求呼吸自然,全身放松,以气送歌,情气合一。

综上所述,木洞山歌在歌词语言、音乐特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它长时间以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与我朝夕相处的大量的木洞山歌作品和有关它的文字资料,使我对木洞山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

木洞山歌的表演体现出了巴渝儿女积极面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虽然现代科技正以瞬息万变之势促使着世界产生历史变革,木洞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我坚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组的努力专研探索下,在广大民众的关心、关注下,努力加强对学校传承教育机制的改进,探寻保护木洞山歌的特色道路,传承、保护木洞山歌的前景是灿烂的。

参考文献

[1]张俊.重庆木洞山歌的音乐特征[J].大舞台,2015,(01):181-182.

[2]何晓倩. 重庆市木洞山歌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1.

[3]孙伟,王黎黎.重庆木洞山歌的艺术特色与保护研究[J].四川戏剧,2010,

(04):110-112.[4]陈德璋.浅论重庆黔江南溪号子的艺术特色与价值[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

(05):759-760

[5]童曦月.

重庆木洞山歌演唱研究[D].西南大学,2020.

[6]刘宇婷.

巴渝木洞山歌《美丽传说话木洞》演唱分析[D].西南大学,2020.

[7]童曦月,刘子殷.重庆木洞山歌的分类及其歌唱特点研究[J].艺术品鉴,2020,

(08):304-305.

[8] 苑 丁 . 木 洞 山 歌 中 禾 籁 与 船 工 号 子 音 乐 的 异 同 [J]. 北 方 音

乐,2019,39(23):41-42.

[9]钟秋月.木洞山歌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22):20-21.

[10]苑丁,钟秋月.木洞山歌的音乐特质及传承发展[J].四川戏剧,2019,

(10):108-112.

[11]秦蓓. 木洞山歌融入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2]钟秋月.木洞山歌衬词运用手法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24):25-26.

[13]苑丁.浅析竹枝词对木洞山歌禾籁及啰儿调歌词的影响[J].北方音

乐,2018,38(23):49-50.

[14]康杨微.文化生态视域下木洞山歌的生存与发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学报,2018,18(02):64-67.

[15]晓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重庆木洞山歌[J].中国工会会,2015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浅析重庆木洞山歌的艺术特色的历史知识,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