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李白 《送友人入蜀》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诗名《送友人入蜀》,从诗的内容可以判断,李白的这位友人是一位官员,被调往川蜀,李白在长安为他送行。诗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得非常精彩!可谓精彩绝伦!可惜很多前人都没悟出其中的妙处与玄机。更有名家对本诗的赏析出现了曲解,让我们陷入了理解的困境。千头万绪,在查阅众多资料后,我们总算理出了合乎逻辑的头绪来。这样的赏析怎么写呢?我们也犯难了,作为学术研究,还是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为了把事情讲清楚,我们将分段罗列一些相关的材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觉得繁琐的读者,可以跳过材料模块,直接去阅读赏析的部分。 我们陷入理解困境是因为在网上搜寻资料时,看到了中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老先生关于本诗赏析的视频(百度或者B站: 0px;"> 我们还是将与本诗有关的一些概念分段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蜀道”的概念:【广义的“蜀道”是指全国各地从各个方向进入蜀地的道路,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而学术上常说的“蜀道”,往往是指从“长安”到“成都”这个方向上的蜀道,因为秦蜀战争,因为刘邦项羽争霸,因为三国的蜀魏战争等等。而这个方向上的蜀道,也一样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入蜀的道,就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到达“汉中”的蜀道:【包括“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再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还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中间还夹着个“祁山道”。而进入蜀地后大体是【从“广元”,途径“剑阁”、“梓潼”、“绵阳”、“德阳”,最后到达“成都”】。这两部分都是蜀道,而且都有栈道。如此从“长安”走到“成都”,全长大约1000多公里。点评: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李白的家乡“江油”离蜀道是很近的,离著名的“剑阁”也就一百多公里,李白打小在那里长大,怎么可能没去过蜀道?更不用说李白的性格了。那么李白究竟有没有一路走蜀道,跨越大巴山和秦岭,直到长安呢?这我们也不好断定。杜甫走过蜀道是必然的了,他当时躲避兵灾,逃到了甘肃,走蜀道到了成都。可是他想回“洛阳”的时候,就不选择蜀道返回了,恐怕不仅是蜀道的艰难,就是到了长安也还要走很长的陆路到洛阳。而如果走水路,自己搞条船,既省钱又省力,所以他为自己的计划感到很得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么李白呢?难道他去一趟长安,也要绕一大圈吗? 另,李白的这位友人很可能会走“傥骆道”,因为“傥骆道”是同区域中,路程最短的一条道。建于三国时期,南北朝荒废,隋朝重新启用,唐武德年间,唐王朝为通“梁州”再度修缮。唐朝中后期使用最为频繁,官员多走此道。
“蚕丛”:【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子孙后代各自逃散。新势力“鱼凫fu2”结束了这次战争。在“蚕丛”和“鱼凫”之间还有一个“柏灌”(另名“柏鹤”、“伯雍”,记载比较少,所以名字也不太确定)也称过王。三者中,“蚕丛”是在“夏朝”之前的,被后世定为蜀国的先王。】点评:很多赏析都把“蚕丛路”简单解释为:指代蜀道。我们觉得李白提“蚕丛”,主要还是追述蜀道的历史,他在《蜀道难》中也是这样追述历史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所以我们认为李白的意思是:一提到蜀道,川蜀的人们就会从“蚕丛”时代讲起了。

“秦栈”:【“秦栈”既可以理解为“川蜀”通往“秦地”的栈道,也可以理解为“秦国”修建的栈道。】点评:既然前面提到了“蚕丛”,我们认为这里的“秦栈”就是秦国在占领蜀地后修筑的栈道。因为就川蜀与秦地之间,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蜀道,也就是可以通军队和商旅的蜀道应该是“金牛古道”。
“金牛古道”:“五丁开山”的故事:【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显王时,蜀王“负力”在“斜谷”打猎,遇到了“秦惠王”。秦惠王赠给蜀王黄金一笥si4(盛物之方形竹篮),蜀王回赠珍玩之物。秦惠王一看,见是一包泥土,大怒。秦之众臣则拍手称贺,说:“天奉我矣,王将得蜀之地”。秦惠王转怒为喜。乃作石牛五头,说:“石牛可屙e1金”(就是说,这些石牛拉大便能够拉出黄金来)。蜀王甚喜,就遣使者到秦国,请秦惠王以石牛相赠。惠王许之。蜀王负力就派五丁去拉这五头石牛回国,于是五丁自己开通了通往蜀国的道路。】【按《水经注·沔mian3水》和《本蜀论》记载,说是秦惠王欲伐蜀,不知道路,所以作了石牛,把金子放在牛尾巴下,说石牛能便金。于是蜀王负力派五丁去拉,秦军就跟在后面攻入了蜀国。】

点评:后一种说法相对客观,也就是说,蜀国本来就有道路通往关中,但却是比较隐蔽的小路,并不方便大军行动。直到蜀王“负力”派“五丁”去打通道路以后,秦军才得以进击蜀国。当然这样的说法还是颇带传奇色彩。当秦国打下蜀国,将其作为自己大后方之后,自然要将原来的蜀道加以修缮,添加必要的栈道,以方便商旅的通行。此后历朝历代,应该也是在秦栈的基础上不断扩充新的道路,或者将老路加以修缮和重建,有的蜀道还修筑了“拦马墙”,以防止马从上面跑下来。所以后期的蜀道应该是越来越好走的,但是其路途的漫长与曲折,以及一些道中的狭隘与凶险还是依然存在的。


关于“见说”:

在百度百科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都提到,“见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犹听说”,出处写的就是李白这首诗。另一种解释是“说明,告知”,典出【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奇怪的是,我们在网上搜到的《博物志》,这段文字都是在卷十,而且文中并非是“此人见说来意”,而是“此人具说来意”,可能是版本问题或者中途的印刷错误。我们发现《博物志》中这个“乘槎泛海,遇牛郎织女”的故事与本诗有暗合之处,所以不妨来看一下:

《博物志》“乘槎泛海,遇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文及译文):【旧说云 天河与海 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简单翻译一下:【旧时候说,天河与大海是相通的。近代有个住在海边的人,每年八月都会看到“浮槎cha2”(即 木筏)定期去了又来。他有不平凡的志向,于是就在木筏上立了个“飞阁”,多带些粮食,乘坐浮槎而去。十多天中,还可以看到星星月亮与太阳,再往后,四处茫然不清,也不觉得有白天黑夜之分了。去了十多天,突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郭的样子,屋舍很是庄严威武。远远看那宫中有很多织女,看到一个男子牵着一头牛在水边,让牛饮水。牵牛人看到他便惊奇地问道:“你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这个人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回答说:“您回到 蜀郡,拜访 君平 就知道了。”这个人竟不上岸,按原路如期返回。后来去了蜀地,问君平先生,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了牵牛星座。”计算了一下年月,正是这个人到达天河的时间。】点评:首先,这里的“见说”就是当面说,当场说的意思。李白作为来自川蜀的“本地通”,跟长安的朋友介绍蜀道,也是类似的。当然,李白的见说也可以是:我们川蜀人一说到蜀道,就会这么说。这样的解释很像“传说”,但其实又不同,首先突出的是当地“土著”介绍者的身份,现身说法的意味。这个故事中还有两个地方和李白本诗暗合,一个是天河边的建筑,那些应该就是“天宫”了,这和李白送友人的地点“长安”暗合。另一个就是蜀郡的“君平”,两者都提到了。
“君平”:【“君平”原名叫“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人。好老庄思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每天只帮几个人算命,赚足了日常生活所需后便不再替人算命,专心研究《老子》。】
点评:“君平”这个人物的出现,有两种作用,首先是说这官场上的升降冥冥之中是有定数的,所以不必再去问“君平”这样的算命先生了。并不是像霍老先生猜测的,李白的这个朋友是要入蜀去找一个算命先生来算自己的官场升迁,这样就扯远了。另一个作用,我们以为,李白其实是想告诉他的朋友,你就在川蜀安心地工作生活吧,川蜀是非常安逸的地方,“君平”先生本就是那里的一个隐士。资料总结: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面四句讲的是川蜀人对蜀道的传统说法。后四句是李白介绍了蜀道的现状以及蜀地的美丽与安逸。好,我们来感受李白《送友人入蜀》原诗: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字词典故“见说”:【1.说明,告知。2.传说。】“蚕丛”:【传说中蜀国的第一个国王。】“崎岖”:【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汉 张衡 《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

赏析李白说,我们川蜀人一说到蜀道,就会从“蚕丛”时代说起了,那真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不易行啊。

也只有从“蚕丛”时代说起,才能真正体会到“蜀道”的艰难险阻,更能够有发挥的余地,成为谈资。那么当时的路究竟是如何“崎岖不易行”的?李白这就来描述给你听: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字词典故 “傍”:【靠近,依靠。】

赏析李白说,那山啊,是紧挨着人的脸庞,往上升起的!那云啊,就依傍在马的头上生出的!

李白为什么这样描述,而我们又为什么是这样解释。这要是按照霍老先生的说法:“山啊,你入蜀的时候,往前走着走着,一座山从人的前面突然耸立起来了。。。”好奇怪,这么一座大山当面看不见?还自己耸立起来了,如此再往前要碰鼻子了。百度百科上感觉更准确些:“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这个解释比霍老先生好太多了,只可惜,还是差一点点。为什么山会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呢?我们的解释是:【因为当时的蜀道又高又狭窄,走在上面的人们害怕掉下去,就会脸紧挨着山壁而行。此时,抬头往上看,山就从人面起了。这个“起”,其实是人的头抬起。那么抬起来会看到什么呢?不仅会看到山壁直插天空,还会看到牵着的马头上,竟然有白云生出。正因为当时的蜀道狭窄,又处于万仞山壁之侧,而且还悬在半空中,才让人有了这样的举动,由此有了这样的体验。】好一个“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啊!把当时在古蜀道上行走的人,那姿态,那恐惧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场景描述让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动画片《西游记》中才有的,唐僧师徒在崇山峻岭中行走的形象。

那么李白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如果不是亲身走过类似险峻的山道,他怎么能如此体察细微?所以如果说李白没走过蜀道,我们是不信的。而且我们也不认为文学就是纯粹的凭空想象。一味鼓吹文学就是靠想象,而不去实践的话,这样的脱实向虚,我们是不赞同的。

川蜀人把蜀道说得这么可怕,那还能走吗?李白继续说了: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字词典故“芳树”:【芬芳的花树】“春流”:【春天的水流。】“蜀城”:【蜀国的城市】

赏析李白说,放心吧,自打秦朝开始,一路上就有芬芳的花树笼罩下的栈道,到了平地,还有春天的水流环绕着座座蜀城。

李白让友人放心,其实现在的蜀道不仅有栈道保护,而且有鲜花与大树掩映。到了蜀地,就会看到春天的水流环绕着座座的蜀城。恐怕还可以坐船了。川蜀自古以来是比较封闭的,无形中屏蔽了外界的喧嚣,这让蜀人都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所以作为川蜀的本地“土著”,李白要送给朋友一句话: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字词典故“升沉”:【仕途官场的升降进退。】“君平”:【原名“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人。好老庄思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每天只帮几个人算命,赚足了日常生活所需后便不再替人算命,专心研究《老子》。】

赏析李白说,仕途的升迁沉降应该是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的了。你就安心生活,顺其自然,不必再去问蜀郡的“君平”先生了。

所以我们前面为什么要把《博物志》里那个“乘槎泛海,遇见牛郎织女”的故事讲出来。李白这个朋友不就像是那曾经有志向的“乘槎人”吗?他坐着浮槎去到了天宫“长安”,又像那个“乘槎人”来到了蜀郡,经历何其相似。“乘槎人”问了蜀郡的君平先生,结果发现,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就注定的了。所以,朋友啊,你也不必再去问“君平”了,忘却那些官场上的升迁沉降吧。事实,也是要告诉他,蜀地可是一个非常安逸和养人的地方哦。事实也是如此啊,正因为川蜀的相对“封闭”,屏蔽了多少外界的喧嚣,让人能够在此休养生息,更深入地思考人生与宇宙。扬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家都出自川蜀,绝非偶然啊。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君平。”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李白 《送友人入蜀》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127.0.0.25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